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1章 长安城扬名铁郎将 武昭仪难做武贤妃

第161章 长安城扬名铁郎将 武昭仪难做武贤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自从刘贤妃因为“巫蛊加害”安思定公主被治罪除名之后,李治贤妃的位子一直都是空缺,本来李治早就想填补这个妃位,人选自然就是武昭仪,贤妃空缺昭仪递补,没有比这更合理的安排。

只是在李治准备做这件事的时候,太子李忠失心疯和新罗求援的事接踵而至,这都是摆在李治御案前的麻烦事,太子李忠一事李治是想用皇子李弘取而代之,新罗求援李治想对高句丽一战,两件事都是比昭仪递补贤妃更重要的事,因为在李治眼里昭仪递补贤妃理所应当,不可能有意外,所以就暂时放了下来,结果到头来废立太子和高句丽两件事李治一件事都没有如愿,所以他就开始转过头安排这件事,于是擢升武昭仪为贤妃的议题就被李治带上了朝堂。

按照李治的本来的想法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皇帝一后四妃这是规制,既然是规制那现在只有一后三妃,贤妃空缺,就是不符合规制,所以按照规制补全四大妃合情合理,然后在整个后宫论资排辈,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现在的昭仪武如意,再者现在武如意的儿子李弘皇子还是接替太子的人选之一,因此武昭仪当为贤妃人选。

道理是这个道理,说是合理也合理,李义府在得到李治的暗示之后也是这么说的:贤妃空缺,臣以为武昭仪娘娘最合适,所以希望皇上册封武昭仪为贤妃。

建议由李义府提,然后李治顺势点头表示同意,这件事就办成了,结果偏偏李治认为的这件十拿九稳的事也并不顺利,甚至是失败。

李治完全低估了武昭仪这个名字在朝臣心中的厌恶程度,李治和朝臣们已经几次因为武昭仪吵架,所以朝臣们认为武昭仪就是他们和皇帝的矛盾所在,现在李治还想册封武昭仪为贤妃?虽然武昭仪名字叫如意,但朝臣肯定不会让她如意,所以李义府提出这件事还不等李治点头,站出来反对的朝臣就络绎不绝。

褚遂良先站出来说武昭仪名分不正,可以做昭仪,但绝对不能做正宫娘娘,褚遂良之前已经和如意因为刘贤妃加害安思定公主彻底撕破脸,所以怎么可能希望如意成为贤妃?所以依旧拿着如意的名分说是。

李治听着褚遂良的话也是面色不虞,对于如意的来历李治这个皇帝早就解释过,结果褚遂良还是死揪着这件事不放,这到底是死猪比怕开水烫?还是在打他这个皇帝的脸?这也注定了褚遂良的结局。

还有人站出来说刘贤妃的事刚刚过去不久,贤妃之位空缺也是事实,但贤妃之位作为四位正宫娘娘之一,人选一定要慎而重之,不说昭仪行不行,但至少需要考察一段时间才是,不能操之过急。

贤妃之位空缺这件事早就被朝臣们看在眼里,他们也早就有自己各自的打算,如果有机会把自家的姑娘送进宫做贤妃,他们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个贤妃的位子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既如此又何必让武昭仪鸠占鹊巢?所以也是不同意这件事。

还有人直接站出来表示皇上的四位大妃娘娘是协助皇后娘娘治理后宫的重要辅助,从来不是什么论资排辈,是要看妃嫔的能力的,有德者居之,有些人能做昭仪是因为她的能力只能做昭仪,并不能说她的资历深就能做贤妃。

这是维护皇后的王家人,因为安思定公主被害的事,武昭仪一直“诬蔑”皇后是加害安思定公主的元凶,这就是彻底得罪了出身王氏的朝臣和亲近皇后的朝臣,他们能够站稳朝堂皇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武昭仪冤枉皇后娘娘加害安思定公主这不就是想要毁了他们的前程吗?所以他们是嘴敌视武昭仪的人,说话也是最难堪,直言武昭仪的能力只能做昭仪,想要做贤妃想都不要想,她胜任不了,这就是彻底不同意这件事。

李治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把武昭仪册封为贤妃,朝臣们都会这么反对,众所周知,李义府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意思,所以朝臣这是在针对武昭仪还是在针对自己?所以自己这个皇帝到底算什么?就连一个区区贤妃都不能决定吗?

这已经不是李治第一次在武昭仪的事情上被朝臣挫败,第一次是武昭仪生下皇子李弘的时候,当时也是没有贤妃在位,李治就想册封如意为贤妃,结果朝臣不同意,最终刘氏成了贤妃,朝臣们的想法是刘氏是太子李忠的生母,母凭子贵,刘氏做贤妃无可厚非,这样的理由李治无话可说,只能册封如意为昭仪。

第二次是如意曾经的身份被朝臣公之于众的时候,如意先帝才人的身份被揭破,还被牵连进了高阳公主的谋逆一事,结果上至长孙无忌下至朝臣一致要求送回感业寺,这是如意距离被赶出宫最近的一次,是李治选择破釜沉舟,朝臣要把如意赶出宫,李治就偏偏册封如意为宸妃,算是跟朝臣闹了个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李治和长孙无忌各退一步,长孙无忌不再执意把如意赶出宫,李治也打消了册封如意为宸妃的想法,但也是因为这件事如意在朝臣眼中就成了媚惑后宫的褒姒妲己之流,方正就是祸国殃民。

这也就造成了这一次李治想要武昭仪补缺贤妃的事朝臣是齐刷刷的反对,但俗话说有再一再二,不能有再三再四,李治这算是第三次册封如意为一品正妃了,面对朝臣的反对李治何尝不恼怒?并且朝臣在接替太子人选和征讨高句丽两件事情上阻拦自己,那在册封武昭仪做贤妃的事情上就不能寸步不让,不该赶尽杀绝。

所以李治就想凭借自己身为皇帝的身份强行册封武昭仪为贤妃,结果李治话音刚落就有几位老臣齐刷刷的站出来恨铁不成钢道:“如果皇上因为一个女人这样一意孤行,执迷不悟,不听谏言,老臣愿乞骸骨,告老还乡。”

李治没想到自己就是想要武昭仪做贤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怎么就跟朝臣闹到了“乞骸骨”的地步,如果真的因为这件事几位老臣告老还乡,只怕自己就会成为一位因为一个女人逼迫朝臣辞官的昏君,这样的名声李治可不敢想,所以只能打断牙齿往肚子里咽,收回成命。

说到底还是因为李治没有皇帝的威严,所以只能任由朝臣拿捏,哪怕就连决定一位贤妃的颜面朝臣都不给,李治不傻,这个道理他懂,所以李治就像被朝臣死死的禁锢在龙椅上,只是做朝堂的旁观者而不是执掌者。

李治回到后宫的时候如意和苏定方已经等候在那里,本来按照李治的打算今天想给如意一个意外,然后再开心的跟苏定方学习讨论一些战事,结果册封如意为贤妃的事落空了,李治也就没有什么兴致和苏定方谈什么战事。

苏定方也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从进宫到现在已经不短的时间,苏定方确定所有人都预料错了他的来意,皇上从来没有打算命自己为将东征高句丽,既然如此苏定方也就没有再留在长安的必要,他还是喜欢回到自己熟悉的军营,所以苏定方今天过来就是向皇上请辞的,只是在他离开之前苏定方还是想要知道皇上为什么会诏令他进宫,只是单纯的讲故事吗?

面对苏定方的疑问,李治叹气道:“因为有人告诉朕,遗忘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苏将军这样的人朕应该记着,大唐也没有忘记。”

原来只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原因,哪怕苏定方自己亲耳所听都有些难以置信,所有人都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结果就只是因为“朕”没有忘记你,这还真是皇帝的任性,但苏定方被埋没的二十五年的委屈也荡然无存。

苏定方是一个有正常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有期望失望的人,不管是谁被“遗忘”二十五年心中都会有怨言的,苏定方亦然,可是现在李治告诉他遗忘是最大的遗憾,自己没有被遗忘,那苏定方还何憾之有?

既然如此,苏定方也算是解开了自己多年的心结,心中的郁结之气也一扫而空,自己走也能走的轻松一些,这是跟苏定方来的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或许现在解甲归田也没有遗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