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多长时间长孙无忌就走到了长孙德妃的寝宫,只是还不等长孙无忌开口德妃就已经开始负荆请罪,这是德妃的态度,长孙无忌是长孙家的根基,德妃是长孙世家的小辈,当初德妃能够在长孙家众多适龄女性中脱颖而出进宫做了李治的德妃,也是得到了长孙无忌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德妃可以做错事,但不能骗长孙无忌。
长孙德妃向长孙无忌承认了自己对大理寺诸位大人的调查做了伪证,这是皇后提前让人做的串供,所以后宫所有妃嫔才会众口一词,实际上武昭仪说的才是真相,安思定公主被害事发当日的确是大家眼睁睁的看着她死,虽然当时德妃也不知道安思定公主是怎么死的,现在知道了安思定公主是死于巫蛊之术,所以这一切就是皇后的阴谋。
这是德妃对长孙无忌的坦白,一来是为自己的欺骗请罪,二来王婠对于长孙无忌和德妃也只是一个外人,现在他们是关起门说自家话,也就没什么要隐瞒的。
长孙无忌听着德妃的话并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判断,不然他也不会先去皇后那里警告她以后不要乱来,这对于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来说并不难猜,但长孙无忌不看对错,只看结果。
长孙无忌没有回应德妃的请罪,说道:“不打紧,都是些后宫的尔虞我诈,历朝历代什么时候都不缺,重要的是你。”
德妃闻言低下头道:“是我不争气,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麻烦。”
长孙无忌道:“家族送你进宫的心思你是知道的,就是想再有一位出身长孙氏的皇后光耀门楣,再有一位身怀长孙氏血脉的皇上继位,这不管对你来说还是对家族来说都是好事,皇后无能,多年无子,这就是你的机会,你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傍身的皇子,一旦你真的有了皇上的龙种,皇后,太子李忠,萧淑妃,武昭仪,都不值一提,你的儿子就会是新的太子,你就会是新的皇后,如果只是区区一个德妃,这对于家族来说可有可无,所以你懂了吗?什么尔虞我诈,什么阴谋诡计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只有没有实力的人才会热衷于次,有实力的都是摧枯拉朽。”
德妃知道长孙无忌说得对,她也明白这样的道理,可是她的肚子也的确是不争气,李治虽然来的不多,但也是过来的,强扭的瓜不甜也至少有瓜不是,不是德妃现在这个颗粒无收的样子啊。
长孙无忌继续叮嘱道:“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讨得皇上的欢心,不行再多请教一下御医,怀上龙种是你的重中之重。”
从这之后长孙德妃也开始了皇后当年做过的事,为了怀孕想了很多办法,针灸,汤药,内服外用,各种尝试。
这件事传到王婠耳中的时候又是一阵狂笑,直到笑的流出了眼泪,她笑长孙无忌和长孙德妃的心思,从一开始长孙德妃就是奔着取代她这个皇后来的,自己哪怕一直都是长孙无忌的棋子又算得了什么?还不是想用长孙家的自己人取而代之?这么看自己在长孙无忌手里和刘贤妃在自己手里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棋子,也会成为弃子。
她还笑长孙无忌和德妃不知道德妃怀不上孩子是李治暗中所为,居然还傻傻的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这注定德妃永远不可能怀上孩子,没有孩子就别想取代自己,那就空想吧。
王婠还笑着流泪是因为自己当年也像德妃这样傻傻的,以为自己不怀孕是自己的问题,吃了很多药,受了很多苦,招了很多骂,结果自己不怀孕的真相是李治所为,就问这好笑不好笑?可怜不可怜?自己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而且自己安分守己维持了多年的皇后之位,始终被人虎视眈眈,可怜啊。
这是王婠心中的第二个执念:皇后之位,谁也别想夺走,这是后话。
在蓬莱殿,失魂落魄的李治看到了同样失魂落魄的如意。
如意看到了李治泪眼婆娑的道:“皇上,这就是你答应奴婢的要给女儿的公道吗?”
李治嘴唇颤抖着道:“昭仪,是朕无能,朕做不到啊。”(臣妾做不到啊)
如意道:“皇上,你是皇上!你是这大唐的皇上!你是这天下共主的皇上!却连自己女儿被害都不能找到公道,那,这还算,什么皇上?皇上曾经说过先帝有言,皇帝应与臣子共理天下,而不是与世家共理天下,何为皇帝,何为臣子,何为共理?皇上,你该醒醒了。”
李治道:“是啊,朕该醒醒了。”
在这之前李治一直认为自己这个皇帝还有点皇帝的威仪,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皇帝的威仪是靠长孙无忌维持的,经过这一次安思定公主被害事件,李治发现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和长孙无忌意见相左的时候,自己并不算什么,还是长孙无忌说了算,之前李治虽然有些不舒服这种情况,但他想到长孙无忌是自己的舅舅,是父皇给自己安排的托孤大臣,李治也还是能接受,但现在死的是自己的女儿,李治想要追究杀害女儿的真凶,杀人偿命!只是这么简单,李治才发现长孙无忌和自己想的并不一样,他才真实的感受到自己这个皇帝真的不算什么,是啊,自己应该从过去沉溺的虚假中清醒了,是该醒醒了。
安思定公主的死是李治和长孙无忌彻底决裂的开始,也是如意和皇后决裂的开始,从现在开始李治真的成了一个孤家寡人,如意也成了后宫的孤家寡人,两个人只有彼此为伴,互相取暖,如意也开始成为李治的政治伙伴,为李治抗衡长孙无忌等一种老臣出谋划策,这也是后话。
安思定公主被害案就在长孙无忌这样的安排下落下了帷幕,刘贤妃出于嫉恨武昭仪使巫蛊之术加害安思定公主,剥夺刘氏贤妃之位,判死,但不牵连太子李忠,太子李忠从今往后在皇后膝下多加教导;两个被刘贤妃蒙蔽的宫婢作帮凶,一样判死,以慰安思定公主在天之灵。
这样的结果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当初事发之时李治喊了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的三品大臣疾步进宫断案,结果到头来只是抓了区区三人,其中两个还是侍女,就算刘贤妃是四大妃之一的贤妃娘娘,但所有人都知道刘贤妃在儿子李忠没做太子之前一样也只是教导李治男女之事的普通宫女,只是因为皇后无子才收养了李忠为嫡子,这样刘氏才母凭子贵成为了李治的贤妃,算是刘氏踩了狗屎运,有什么地位可言?所以这不是雨点小什么?
至于有一些流传出的消息,什么武昭仪指认皇后娘娘才是公主之死的幕后之人,这就更是无稽之谈,在世人眼中刘贤妃尚且不算什么,一个二品的武昭仪更啥也不是了。
而如意在接连经历了丧女之痛和褚遂良强给的公道后,心中也始终有一股郁结之气,终日郁郁寡欢,李治看在眼里就想找一些人来陪陪如意,这时候内侍监提议让武昭仪的家人帮助开解一下,调查之后才知道武氏家族虽然在长安,但如意的生母和姐妹都在洛阳,也就打算把她们接到长安暂时陪一陪如意,高尉犁闻言之后就自请此事,说是自己和武昭仪的妹妹是过去的旧识,李治也就安排高尉犁尽快把武氏姐妹和武母杨氏接到长安。
在高尉犁抵达洛阳城的时候很快就找到了武氏母女,因为如意的姐姐嫁给的贺兰氏也算是洛阳当地的一个家族,虽然不大但不难找。
此时的杨氏和女儿过得并不算好,经常需要靠做一些缝制手工女红过活,说是寒酸也不为过,毕竟武氏大女武顺是嫁到了贺兰家,此时武顺的夫君贺兰安石已经去世,武顺也就成了一个寡妇,她自己寡居在贺兰家不说,还把自己的娘和瞎眼的妹妹接了过来,杨氏和武青蝉也就算是寄人篱下,就少不了招人白眼,可是杨氏和武青蝉一老一瞎,武顺这个大姐不照顾谁照顾?难道让还在感业寺出家的妹妹如意照顾吗?
到现在为止杨氏和武顺姐妹还以为女儿、妹妹如意是在感业寺修行,因为她们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母女就是在感业寺告别的,当时杨氏和武青蝉被武家兄弟再次赶出了武家无家可归,无奈之下只能投奔大女武顺,却也不想二女如意为此忧心,也就欺骗如意说是到洛阳住一段时间,结果这一住就是三年多。
这三年中虽然双方一直有书信往来,但杨氏母女也始终没有告诉如意自己当初离开长安城的原因,还是怕身在感业寺的女儿担心,也就打定主意瞒着如意,却不知如意早就知道了真相。
“请问这里是武青蝉武家小姐的住所吗?”
高尉犁在找到武氏母女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情形,武顺和杨氏并不认识高尉犁,还是青蝉听出了高尉犁的声音,虽然她眼睛看不讲,却记住了高尉犁的声音。
杨氏和武顺看着眼前身着轻甲的高尉犁,背后是一队军马,疑惑道:“是,你是谁?找青蝉干嘛?”
青蝉迟疑道:“你是高尉犁高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