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33章 针锋相对君臣嫌隙 各退一步皆大欢喜

第133章 针锋相对君臣嫌隙 各退一步皆大欢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意愣神的看着李治,不该是李治啊,难不成还是李治亲自送自己上路?不自觉如意就把心里话说了出来:“是皇上亲自送奴婢上路吗?这样奴婢就真的死得其所,死而无憾了。”

李治傻笑着对如意道:“朕不想让你死,所以朕跟朝臣吵架了。”

如意愣愣的看着李治有一些疑惑,什么叫跟朝臣吵架了?皇帝不是坊间的泼妇,还能做出跟朝臣吵架的事?

如意道:“皇上,这又是为何?我们不是已经服软认输了吗?难道我死了长孙大人还是不想放过皇上吗?何必这么赶尽杀绝呢?”

如意越说越急,眼泪也不自觉的流淌而出。

李治看着痛哭的如意轻声道:“朕,跟长孙无忌闹掰了。”是长孙无忌,而不是监国,也不是舅舅。

如意一惊,什么叫闹掰了?撕破脸?听到这样的话如意更急了,李治这不是胡闹吗!长孙无忌权倾朝野,独霸朝堂,跟长孙无忌闹掰了李治还怎么做这个皇帝?难不成真的做了一无所出的傀儡?难道就连最起码的做皇帝的体面也不要了吗?

如意赶紧道:“皇上,你不能这么做,皇上可以没有奴婢,但不能没有长孙大人,所以皇上赶紧去给长孙大人认错,长孙大人是皇上的舅舅,皇上能认个错长孙大人一定不会介怀的,皇上快去啊,奴婢不值得!如果真的因为奴婢的原因影响了长孙大人和皇上的关系,那奴婢就真的虽万死也难赎其罪了!”

说着就往门外推李治,李治定身不动,看着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想影响自己的如意,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替自己着想的如意道:“已经迟了,朕已经说出口,也已经退朝了,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该吵得架也已经吵了,朕还册封你为宸妃了。”

如意也是一愣,什么宸妃?

李治道:“朕在你生出弘儿之后就想册封你为一品的妃嫔,只是当时有人反对,所以朕食言了,现在朕不想说话不算话了,所以要你做一品的大妃娘娘,可是后宫四大妃都有人在其位,所以朕就新立了一个封号,宸妃,以后你就是朕的正宫娘娘了。”

如意哭着道:“可是皇上这样做朝臣是不会同意的,这样皇上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的。”

李治笑着道:“朕没有朝臣,朕还有你呢,你忘了当初在父皇身边很多政事还是你解释给朕听呢,朕一直在想自己着实愚钝了一些,还不如一个女子懂朝政,可惜你进宫之后就很少关心政事了,现在正好,朕没有了朝臣,朕有你,这也不算是孤家寡人了。”

如意想起了从前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自己侍奉在先帝身边做侍书,李治总会有不明白的地方问自己,可是李治现在为自己这么做付出的代价只怕会很大,毕竟长孙无忌不是等闲之辈。

李治看着一直流泪的如意默默地把她抱近了怀里,是啊,他就要成了孤家寡人了,可是对长孙无忌说“不”,真的很爽啊。

萧未央听到消息知道自己一语成谶了,武如意真的就是王婠引狼入室了,之前她虽然有这样的担忧,但很大部分还是在吓唬王婠,想要把王婠吓退,另外萧未央也有些看不起如意,不认为她会成为自己的威胁,直到现在萧未央才知道如意已经成长到现在的高度,之前几次对如意的谋害到底还是手软了,就应该斩草除根的。

只是李治看起来在这件事上面闹得阵势挺大,可是他一个孤家寡人又怎么可能做得成?并且这只是李治在那些得势不饶人的大臣们咄咄逼人下奋起的一腔孤勇罢了,又有谁会真的支持他的这个想法呢?

所以之后的几次朝议朝臣一方是抓着武昭仪在流言中的罪责不放,李治则是根本不搭茬,朝臣提出追责李治就提出册封宸妃,那这还怎么唠,总不至于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把这件事拖上个一百年吧,但为此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还是降到了冰点,各自都没有向对方屈服的意思。

但终究还是做舅舅的顾忌外甥多一点,长孙无忌开始在追责如意这件事上逐渐松口,而诸多朝臣自然也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没有了长孙无忌的支持,他们自然没有死磕皇帝的必要,所以流言最终还是成为了谣言,这算是李治对长孙无忌的一次胜利。

但长孙无忌退一步却并不代表希望李治能进一步,在李治擢升武昭仪为宸妃这件事上面始终韩瑗,中书令来济代表门下、中书二省齐齐反对此事,大唐三省六部制,二省首官都是宰相的官职,他们以“大唐祖制,一后四妃,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为说辞,力谏李治不能坏了大唐一后四妃的规矩,并且不做一丝退步。

李治倒是不想屈服,可是经不住如意的劝说“见好就收”,不宜为此跟诸位大臣闹得太僵,尤其是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面的退步,所以如意还是劝说李治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至于什么一品宸妃的位子,如意也就算了,好歹算是渡过了这一次流言的危机,没必要再贪心不足,真要说惹得长孙无忌不高兴,影响了李治和舅舅之间的关系,如意也不好自处,所以李治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这一次他还是食言了,还是没能册封如意为一品的妃嫔。

这样涉及到如意的惩治还是奖赏就在朝臣和李治的各退一步中结束,算是为流言事件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一次的流言从太子李忠开始,到皇后弃养与否,再到追责居心叵测的女人武昭仪,武昭仪擢升为宸妃,再到各自无功而返,貌似一如既往没有发生一点改变,但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变化,李治第一次对始终笼罩在自己身上的舅舅说“不”了。

还有另一个变化就是如意,对如意来说在之前她都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女人,是皇后为李治安排的金屋藏娇,是先帝的才人,所以她始终把自己拘郁于后宫不敢露面,可是经过这一次的纷争如意的身份被曝光于天下,虽然面对了很大的危险,但她终于可以站在阳光下了,算是对她过往的一种被动洗白。

并且在这之后,如意为了弥合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还专门劝说李治向长孙无忌认错:李治和如意一起乘坐车辇专程到崇德坊的长孙府拜访,长孙无忌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外甥和如意,他对如意并不陌生,早先如意就是李世民的侍书(秘书),长孙无忌在紫宸殿会经常看到如意,如意对长孙无忌也不会陌生,但之前只是不曾想过会有直面长孙无忌的一天,虽然各有千言万语,各自一言难尽,却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酒席间双方谈笑畅饮,并且在如意的建议下,作为皇帝的李治还特别册封了长孙无忌的三个幼子做朝散大夫,这就算是李治对自己之前冒犯长孙无忌的一种道歉,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道歉算是仁至义尽了,长孙无忌也挑不出什么瑕疵。

在李治离开后,长孙无忌想着如意对李治的建议,长孙无忌了解自己的外甥,单凭李治是没有这样灵巧的心思的,可见这个武如意在做人这一方面是要强于李治的,倒也是,如果如意没有一点八面玲珑的机警,也就不会被先帝留在身边做侍书了,后宫那么多女人,有多少能入得了先帝的眼呢?

还有一件事长孙无忌也一直放在心里,那就是如意在当年先帝的万国来朝大会上,面对来自高句丽使臣的阴谋刁难,诸多文武大臣都是束手无策,也是这个武如意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训马的办法,先是铁鞭,后是铁棍,三是匕首,为大唐赢回了国威,为太宗皇帝赢回了颜面,自己留这样的女人在李治身边不知道是福是祸了。

在李治拜访过长孙无忌的府上之后,舅舅和外甥和好如初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在庆幸自己没有介入到二人之间的纠纷,不然现在就要里外不是人了,事实也的确是大家猜想的那样,大唐朝堂又回到了之前一团和睦的局面看,主要就是皇帝和监国之间没有了嫌隙。

而如意也重新把儿子李弘和女儿安思定公主从皇后那里接回到了自己身边,既然渡过了生死危机,那自然也不用再做托付,皇后看起来虽有不舍,但还是为武昭仪能度过危机感到高兴,并且为了清除近一段时间以来后宫的晦气,王婠决定冲冲喜,最合适的对象就是武昭仪的女儿安思定公主,因为安思定公主的百日宴要到了,按着如意以往的想法也就小事化了了,但现在她能出现在人前了,不如在后宫诸妃嫔面前露露脸,算是和大家熟悉一下,既然皇后这么说,如意也就顺水推舟按着皇后娘娘说的来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