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27章 位尊者灿烂如星海 位卑者遥渺如尘埃

第127章 位尊者灿烂如星海 位卑者遥渺如尘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流言道:皇后娘娘要“罪己”了?皇后娘娘要放弃对太子李忠的收养了?

没有人能想到皇帝李治和皇后想要罢黜李忠太子这件事会延续出这样的风波,说句不好听的,你一个区区庶生皇子李忠有什么资格让皇后娘娘“罪己”?身为太子失格的是你,对养母不孝的是你,结果反而是身为养母的皇后娘娘屈尊降贵的承认错误,对天下人发诏自己“罪己”,这算什么为子之道?

这时候没有多少人会关注李忠还只是一个年龄十岁出头的孩子,也不会关注李忠成为太子才不到两年的时间,更不会关注李忠七八岁之前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不起眼的、不被重视的庶生皇子,不会思考皇后“罪己”是不是在捧杀李忠。

在这样的风云激荡之下,大家能看到的是皇帝,是皇后,是长孙无忌,李忠又算得了什么?就连他的生母,现在贵为四大妃之一的贤妃娘娘的刘氏又有哪家会放在眼里?

但这样的流言却搞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虽然大家都说这是流言,可是如果没有人说这个话,没有人传播这个话,这件事又怎么会在坊间闹得沸沸扬扬,他们明白这些流言背后是皇帝和皇后,是他们对罢黜李忠太子这件事的不满,是对他们阻拦这件事的回击,只不过是以退为进,不再像是之前一样说道明处。

这样长孙无忌又不得不请褚遂良、韩瑗和来济等人来府上议事,且不说他们能不能拦下这件事,就说他们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做到师出有名?这是皇后娘娘的罪己诏,是“罪己”,不是罪人,圣人还说“吾日三省吾身,有错则改之,无则加勉”,现在皇后娘娘自己出来说自己犯错了,要“罪己”,作为臣子能出去说皇后娘娘没错,你觉得自己有错那你就错了...所以这是有错还是没错?

再者,皇后“罪己”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才会反省吗?有这么单纯吗?难道不是因为刚刚过去的太子罢黜风波?是这件事的延续,不是皇后娘娘学会了自省,病根是那件事,现在长孙无忌等人就算拦住皇后“罪己”又有什么用?这不是治标不治本么?再退一万步说,就算长孙无忌成功劝说皇后不要自省了,皇后没错,那接下来李治这个皇帝又开始接着自省,接着“罪己”,这个局又该怎么破?长孙无忌从政这么多年,历经的风风雨雨多了去了,但没有多少能够让他像现在这么束手无策。

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也是眉头紧锁,对他们来说李治和王婠这还真是闹一出是一出,这皇帝和皇后让他们做的,难道真的以为这些事是儿戏吗?太子想罢黜就罢黜?收养的嫡皇子说不养就不养?这些事就算是放在寻常百姓家都会闹得家庭不和,更何况是整个大唐?难道作为皇帝对这样的风险就没有一点预见性吗?可是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他们都没有资格对李治指着鼻子教育,长孙无忌还好,是李治的舅舅,他们就更加没这个胆量了。

可是对皇后“罪己”的流言他们又能做什么?毕竟现在只是流言罢了,他们就算想说什么也要等流言变成现实也才能指指点点。

只是还不等他们对这些流言进行管理,就又有新的流言开始散播,因为有人会问李忠是皇后娘娘收养的皇子不假,所以李忠就是皇后娘娘的嫡子,并且是唯一的嫡子,假如皇后娘娘真的不再对李忠收养的话,那皇后娘娘不就是没有孩子了吗?这么说皇上不就没有嫡子了吗?这不就是庶生皇子做了太子?这只怕不合适吧?不说是谁,淑妃娘娘萧未央第一个就要站出来不满,假如李忠没有了嫡皇子的身份,她的儿子才是太子最合适的人选,这是又要掀起东宫之争了吗?

还有人说皇后娘娘不想继续收养李忠并不是说皇后娘娘不想要孩子,而是有了新的收养人选,据说皇后娘娘非常认可昭仪娘娘的儿子,想要收养昭仪的孩子重新作为自己的养子,这样皇后娘娘名下还是会有嫡皇子存在。

昭仪的孩子?这时候大家才想到皇帝一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等人,如果说皇帝还有其他孩子的话也很正常,至于昭仪是谁大家还不甚在意,只当是一个天降鸿运的女人,恐怕这就有了母以子贵的机会,那么皇后娘娘想要重新收养的话也不是无理取闹,只是如果真的是皇后娘娘重新收养皇子的话,那这个孩子身份上就是嫡皇子,这样合适吗?身为太子的人选李忠是庶皇子身份,皇后的嫡皇子反而不是太子?这只怕于理不合,所以随着流言越来越多皇后娘娘“罪己”这件事真相不但没有水落石出,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谁也不知道事情的虚虚实实,却也没人敢去向皇帝李治和皇后王婠亲自询问流言的真假。

长孙无忌一样不能,作为大唐监国,经年左相,长孙无忌不可能拿着一些市井流言去跟皇帝求证,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做出这样的事,可是长孙无忌知道这一波紧接一波的流言背后推手到底是谁,这个难题是他的,他必须解决。

无奈之下,长孙无忌只能安排长孙德妃再去王婠的凤仪宫询问事情的真假,只是结果依旧不如人意,甚至还不如上一次询问的结果,上一次长孙德妃好歹还得到了一个“夫唱妇随”的说法,这一次直接一问三不知,王婠反而让德妃给自己讲一讲什么市井流言这么有趣,还惊动了德妃娘娘的大驾。

德妃登时被气得一佛升天,以前王婠对自己这个德妃还算相敬如宾,现在这不就是把自己当傻子吗?什么不知道什么流言,难道德妃还不知道这些流言从何而生?自然就是自己眼前装傻充愣的皇后。

长孙德妃从一开始进宫就有自己的目的,她也知道自己的使命,长孙家有文德皇后珠玉在前,谁还不想做第二个长孙皇后,特别是皇后王婠作为皇后一直都没有孩子,这就是她的机会,只等她有一个孩子,其他的事情自然就不再是事情,所以说实话,长孙德妃从来都没有把这个不能生孩子的王婠放在眼里,什么皇后娘娘,等自己有了孩子,这个皇后她就要识相的退位让贤。

结果现在看着王婠作妖的小人嘴脸,长孙德妃自然看不下去,话不投机半句多,没说几句话德妃就黑着脸离开,她倒想看看王婠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王婠的脸色一样不好,之前她迫不得已需要依靠长孙无忌的力量保护自己,但这并不代表她就甘愿把自己辛苦维持的皇后的位子拱手于人,之前她可以对德妃作几分让步,也不在意德妃对自己不敬的态度,但王婠不是没有脾气的泥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相反,王婠没有孩子还能维持自己皇后的位子十来年,这其中不知耗费了王婠多少的心血,就问有几个皇后能为自己的皇帝金屋藏娇?这样的事情何尝不是一种侮辱?但王婠就能做到。

萧未央说王婠当初把武如意偷摸的带进宫是在引狼入室,可是王婠引狼入室的又何止是武如意?长孙德妃算什么?如果武如意都能算是引狼入室,那长孙德妃不就是索命无常,自寻死路?可是对于王婠来说这都是不得不这么做的无奈之举,当时她跟萧未央争宠落入下风,她只能用武如意来破局,后来如意生子,李治意图把如意提格为德妃或者贤妃,王婠为了避免如意势大对自己造成威胁,只能求助于长孙无忌,把德妃的位子送给长孙家,把贤妃的位子送给李忠的生母刘氏,这都是王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走的每一步,如果不是这样竭尽心力的维持,换做任何一个普通人,只怕这个皇后的位子早就花落别家了。

同样,现在已经没有了来自宗室的威胁,王婠就想解决自己存在的隐患,一个是对自己真的造成威胁的长孙德妃,另一个就是无子,她想要收养如意的皇子李弘就是跟如意的一次交易,先是换取如意在李治身边施展美人计,帮自己吹风,增加自己怀孩子的机会,再就是王婠知道李治钟爱武如意,也就偏爱如意生的孩子李弘,所以哪怕她最终生孩子计划失败,王婠一样可以成为胜利者稳坐自己皇后的位子,这就是王婠,殚精竭虑,未雨绸缪,步步为营。

只是所有人都或有或无的忽视了一个人,十岁的太子李忠和他的生母刘氏。

在之前皇帝和皇后联袂罢黜李忠太子之位的时候,刘氏求告无门,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的跪在王婠的凤仪宫门口,刘氏日日都来跪就想要知道自己和儿子李忠到底错哪了,他们会改的,结果没想到跪了很多天连皇后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可是结果是好的,李忠被罢黜太子这件事没有被通过,刘氏顿时感激涕零在凤仪宫门口一顿磕头谢恩,她以为这是皇恩,是后恩,自是一番感恩戴德,却不知道这件事没有通过跟李治和王婠没有一丁点关系,相反这还是李治和王婠的提议,但刘氏不知道,她的眼界让她看不到那么远,她只能看到能左右她命运的人。

只是这样的好结果并没有让刘氏高兴几天,还不等刘氏在罢黜事件中缓下神来就有了皇后不想再收养李忠的流言,刘氏作为贤妃身在皇宫中,自然就是最先听到流言的一批人。

起初听到流言刘氏还不相信,可是到后来流言四起的时候,刘氏就慌了神,她的儿子是李忠,她的儿子是皇后娘娘的养子,所以她的儿子就是皇上的嫡子,所以她的儿子就能做太子,可是如果皇后娘娘不再收养自己儿子的话,这又是为什么?太子失格?刘氏不知道自己十岁的儿子能做什么失格的事,所以刘氏不懂皇后为什么会放弃对自己儿子的收养?可是不收养自己的儿子皇后娘娘不就没有儿子了吗?这是为什么?刘氏不知道,因为这都是流言。

再到后来有流言道,皇后娘娘不想收养李忠,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收养皇子的人选,那就是武昭仪的儿子——皇上从太子继位皇帝后出生的唯一的皇子,皇上钟爱武昭仪,所以爱屋及乌,武昭仪的儿子就是皇上最喜欢的儿子,所以皇后娘娘才会另选收养人选,就是武昭仪的儿子,这样的流言刘氏依旧不辨真假,但至少解决了皇后放弃收养李忠就没有儿子的问题,让人听起来感觉这是真的,刘氏也真的意识到了这件事的可怕,虽然它现在只是流言。

刘氏不是长孙德妃,甚至不是郑珠贤这个贵妃,虽然她有着贤妃的身份,但她没有家族的支撑,她之前只是一个教导李治房事的普通宫女,她是因为母凭子贵,是因为王婠不想如意获利才做的贤妃,所以她依旧一无所知,依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思来想去刘氏只能重操旧业,她想求见皇后娘娘,想再次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是皇后依旧不想见她,不过这件事刘氏有经验,她又拉着自己的儿子李忠去皇后的凤仪宫门口长跪,这是她认知中唯一有用的方式。

刘氏看不清形势,她的认知也不允许她看清一件事情背后的含义,她不知道李忠犯的错其实只是李治和王婠对长孙无忌发难的借口,在她的认知中皇后说李忠有错那就一定是有错,那刘氏就认错,就长跪悔过,这是刘氏在做宫女时就形成的认知,或许这也是普通人的想法,不需要知道自己错哪儿,只要惩罚自己就行,只要认错就行,所以刘氏愿意跪在凤仪宫门口等待皇后娘娘原谅她。

历史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也许就是一座山,位尊者灿烂如星海,位卑者遥渺似尘埃,有多少风流人物闪耀星汉光芒璀璨,又有多少籍籍无名者仿若沙海中的沙粒?

宫里的上下大小似乎对刘氏这样的行为习以为常,并没有人愿意为刘氏把话传递到皇后娘娘哪里去,王婠似乎也对长跪在凤仪宫门外的刘氏熟视无睹,并不关心刘氏的死活,哪怕刘氏还带着自己的儿子,王婠名义上的养子李忠一起跪在那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