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她的极力斡旋大唐和吐蕃还能以和为贵,却不曾想文成公主在吐蕃为了大唐尽心尽力,她的父亲李道宗却亡于朝堂党争,还有她的挚友高阳公主也被赐死,这样的消息不说对文成公主会有多大的打击,但至少有一些心灰意冷,她的人是漂泊的浮萍,没想到现在就连灵魂也失去了归处。
在这个传递消息按年来说的时代,文成公主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亡父和挚友尸骨都已寒,心力憔悴之下也渐渐失去了继续维持大唐和吐蕃和平的能力,仅仅在九年之后大唐和吐蕃的战事就再起,662年,吐蕃开始染指大唐西域,不说是因为这一场谋乱引发,只是这一场谋乱就像是煽动翅膀的蝴蝶,促使和亲的文成公主失去了作用。
而房氏的长子房遗直,名义上的房氏家主梁国公也受到了这件事的牵连,但他因为揭发有功,所以免得一死,只是被贬为了铜陵尉,至少是为房氏留下了一线生机和传承,再者还有一点,古时候的被贬与一步登天就在一线之间,死灰复燃,东山再起,这也是一个典故,(西汉丞相韩安国)所以被贬并不代表没有起复的可能性,这也是房遗爱千方百计用自己的命为哥哥房遗直保命的原因。
房遗直在被贬之后业并未因此消沉,他尽忠尽职,清廉自守,为百姓所称道,称他是“大法小廉,房公兼之”,意喻为房遗直在长安做礼部尚书的大官时能恪守法度,在铜陵这个小地方做县尉,也一样能恪守廉洁,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房遗直可以东山再起,这也是长孙无忌对房遗直投诚的承诺。
还有吴王李恪也是高阳公主谋逆这件事的无辜者,作为宗室实权三驾马车之一,李恪身居一品司空的高位,本来一直秉持着不争的原则,所以就想要保住高阳公主和荆王的存在,以免自己独木难支,他没想到自己不争了一辈子没事,就这一次争了这么一回就被长孙无忌拉下马,并且还成了高阳公主的谋逆的同党,甚至就连吴王李恪的同母弟蜀王李愔也被牵连连坐,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这样必死的结果让李恪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善良,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可谓是李恪对长孙无忌最恶毒的诅咒,没想到还真有成真的一天,这也是房遗直没有等到长孙无忌提携的原因,因为几年之后长孙无忌也是一样的命运,这就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不过现在这还都是后话。
经此一事,李治彻底解决了自己皇位的威胁,大唐宗室也成为了高危人群的代表,确立了自己一不小心就玩完的宿命:李世民杀完李治杀,李治杀完武则天杀,(李世民杀的是自己的兄弟,李治杀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叔伯,武则天杀的是李治的兄弟,但从含金量来说,武则天杀得都是李治杀完的边角料,哪还有李恪和荆王、高阳公主这样真的有权势的宗室),就好像做了大唐的皇帝杀几个宗亲是基本操作,不拿几个宗亲来祭天就缺点啥一样,杀到最后,为大唐杀出了数目众多的异姓王和节度使,把皇帝杀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有谁真的可以重生,千万不要选择去唐朝做宗亲,这样的高危行业一不小心就会嗝屁。)
要说在这件事里面,李治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自己皇位的威胁,长孙无忌却成了最大的背锅侠,人是长孙无忌抓的,也是长孙无忌力主要杀的,反而是李治法外开恩,只是惩戒了几个贼首,他们的子女都有命活着,但能背多大锅就能扛多大的碗,对宗室的一网打尽也让长孙无忌真的有了无敌天下的姿态,朝堂上再也没有他说一句话有人敢说两句。
长孙无忌不明白这样的杀伐对他的隐患吗?不见得,只是以长孙无忌多年的老谋深算也不可能掌控所有的巧合和阴谋,宗室想要夺权是情理之中,但他没有预料到李泰会在他说出当年事情后选择自杀帮助李治破局,长孙无忌也没有想到高阳公主和荆王会以为李泰是被自己和李治暗害,然后选择了谋逆,还有宗室对于这件事的反应会空前团结,所以这一步逼迫一步的棋局,让宗亲从来都没有投子认输的想法,最终就成了屠杀大龙的惨烈,长孙无忌不得不杀,他不杀,他的外甥就得杀,这就是长孙无忌为李治背的锅,为他日后的结局留下的伏笔。
而这样血腥的结果也让如意再一次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可怖,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阳公主就这样被赐死,就像曾经的太子李承乾,这都是如意曾经目睹过的高位者,一样的说没就没了,如意想起诸人当年在崇文馆学习的场景,当年的年轻朝气,意气风发,如意还是有了些许感慨。
李治对于这个出乎他意料的结果一样需要心理来接受,可是他没得选,在这样郁闷的时候,他还是来如意这里排忧解难。
李治喃喃自语道:“从前隋开始,皇位最大的敌人就是同姓之人,所以炀帝上位,到了本朝,也有隐太子,还有我的两个哥哥,都想得到这个皇位,这也是父皇为朕选择托孤之臣没有宗亲的原因,朕这么做没错,他们不该对皇位生了觊觎之心,父皇把它交到了朕的手里,朕就一定要护它周全,你说对吗?武昭仪。”
如意知道李治这些话不只是在说给自己听,也是在说服他自己,这么大的事,说是震惊朝野都是轻的,就算是放在太宗时期都能堪比太子等人谋逆,可是太宗皇帝是谁?他一生经历的风雨挫折多了去了,而李治只是一个上位四年多的皇帝,这样的杀戮让李治出现自我怀疑是正常的,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自我说服,自我催眠,所以这些话李治是在说给自己听。
当然,李治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可是他是皇帝,这些话他能够对谁讲?其中还有太宗皇帝不太光彩的当年,所以李治只能憋着,另外还有一个他能够倾诉的人,只能是如意。
如意开解道:“陛下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宗室宗亲在先帝驾崩之后本该念及同宗之情做陛下肱骨,辅佐陛下左右,但他们贪心不足,妄想得到更多的权势,这是不仁不义,甚至还想觊觎皇位,这就是不忠不臣,而陛下能念及他们只有谋反之意,没有谋反之举,从轻处置,已经是皇恩浩荡,陛下就不必为此郁结于心,难以释怀,再者,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陛下若是难以取舍,他们身为臣子又该如何自处?毕竟,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
李治道:“是啊,这是朕的天下,朕是这天下之主,可是总是有人想要替朕做主,朕知道自己不及两位哥哥许多,可是朕也不想做那扶不上墙的阿斗,宗室的这些宗亲们看错了朕,荆王看错了朕,高阳皇姐也看错了朕,还有谁看错了朕呢?”
面对李治的自问,如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只能低头道:“陛下,奴婢不知。”
李治道:“父皇在驾崩前曾经教导过朕,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不是哪一个臣的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世家的天下,皇帝当与臣子共理天下,而不是与世家共理天下,皇帝才是天下之主,臣子应是辅,或许还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如意抬起头震惊的看着李治,因为这句话她听到过,当年父亲武士彟还在世时曾经说过自晋以来的几百年,都是皇帝和世家共理天下,因为世家足够强大,用富可敌国都不足以形容世家的强盛,所以世家就有了和皇帝共理天下的资格,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矩,至于另一句话如意也听过,当然就是出自太宗皇帝的口,众所周知,太宗皇帝恢复科举制就是意图在削弱世家在朝堂的影响力,只是太宗皇帝能做的事,李治也一样能做吗?如意不知道。
但如意明白,李治这是在解决皇位的威胁之后,想要解决皇权的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