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泰和李元景站在亭边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的时候,还在后面的高阳公主出声问道:“王叔,四哥,如果此次一旦事成,我们接着怎么做?也该早做打算了吧。”
虽然李泰回归长安这件事现在只是稍有眉目,但高阳公主等人目测是十拿九稳,不会再有什么意外,所以才会说早点对下一步做打算,提前准备未雨绸缪才是下棋的高手,不是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这也是这一次荆王李元景会跟着高阳公主一起来见李泰的原因,就是想三个人一起商量出下一步的计划。
李泰也开始思考,如果自己回到长安城接下来干什么呢?到时候李治肯定不可能还是做着这个戴罪的濮王吧,自己真的回去,那换个封号是前提,这是顺其自然的事,不仅如此,李治不可能只给自己封号不给爵位和官职,所以自己要一个什么比较合适呢?再有就是高阳公主所说的宗室和长孙无忌的纷争,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倒是荆王李元景忽然轻笑一声,似乎胸有韬略,早就想好了这件事情,笑着道:“现在青雀回归长安城的事已经定居,这里面有高阳四处奔走相求的功劳,也有青雀卧薪尝胆多年的苦劳,只是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着我们做这件事的来由?”
高阳公主回复道:“是因为我们宗室被长孙无忌接着监国的名义欺压,所以希望四哥回去带着我们讨回公道。”
李元景点头道:“不错,长孙无忌以监国为由权倾朝野,独揽朝堂大权,不但处处跟我们宗室过不去,还借故打压欺凌,所以想要青雀回去做宗室的领头羊,就是想要抗衡他长孙无忌,这是我们的初心,现在眼看青雀回归已经事成,但长孙无忌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柄利剑,是我们宗室最大的威胁,所以青雀回去之后并不是要跟长孙无忌相安无事,而是要借着青雀重回长安城的胜势,乘胜追击,把我们过去失去的东西再夺回来,不然时间一长,此消彼长,让长孙无忌有了喘息之机,那我们现在维持的胜势只怕就是没有根基的城墙,危如累卵啊。”
李泰和高阳公主闻言都是静静的思考李元景所言,的确,李泰自己能够回去算是小胜长孙无忌一场,但长孙无忌不可能不还手,如果自己以为能回去就是万事大吉,那就是太小看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自从监国之后,威势日盛,怎么可能在别人折了他的颜面之后无动于衷呢?再说了,宗室和长孙无忌现在本来就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就算自己想偃旗息鼓只怕长孙无忌也不会同意,正如李元景所言,长孙无忌一旦有了喘息之机,就算自己是李泰也不会再有什么机会,高阳公主来请自己出山就已经是宗室图穷匕见,如果自己还没有什么作用,那就真的是一败涂地了,所以乘胜追击就是唯一的选择,李泰看着山梁下远处的河湾感慨道:“大江之水,不得不流啊。”
高阳公主一样明白李元景的弦外之音,甚至更加明白,毕竟在这之前她才是宗室和长孙无忌明争暗斗的代表,没有谁比她更明白其中的难度和压力,而她本来就是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想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就是李泰,她也自然不会对自己过去受的气善罢甘休,按着高阳公主自己的性子,只有加倍还回去才能让她出这口恶气,自然也不会跟长孙无忌选择善了,于是开口问道:“王叔心中可有什么高见,不如说出来大家一起参考一下。”
荆王李元景轻抚自己的胡须笑道:“高见谈不上,只是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也算是有几句作为长辈的肺腑之言想要说出来,毕竟长孙无忌不是一个好相与之人。”
李泰道:“王叔有什么话尽管直言,我跟高阳洗耳恭听。”
高阳公主也是点头表示明白。
李元景道:“长孙无忌身为大唐监国,是有先帝遗诏册封,这也是长孙无忌能够独揽大权的名义所在,但监国监国,顾名思义只是协助皇上监理朝政,而不是把持朝政,我认为长孙无忌现在实际上已经从一个监国辅臣变成了权臣,甚至是奸臣,自古权出奸臣,监国成了奸臣,这于国于民都不是一件利事,所以我们最终要做的就是阻止长孙无忌成为独霸朝堂的奸臣,这是清君侧。”
清君侧,即清除君王身边的亲信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中有云:“此逐君侧之恶人。”历史上这是常用的政治斗争的手段,最著名的就是西汉吴王刘濞勾结其他六位汉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旗号,借“诛晁错”为名,发动的七国之乱。
现在大唐荆王李元景又提到了这个“清君侧”,这让熟识历史的李泰顿时一个机灵。
“清君侧”这个词可非同小可,因为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字,“君”,“君”是什么?是皇上,是天子,涉及到皇帝的事哪有小事?清除奸臣清到皇帝身边,这件事也不会是一件小事,李泰没想到自己这位王叔一开始的调子就起得这么高,矛头直指长孙无忌以及当今皇上李治,这完全是出乎李泰的意料。
从一开始高阳公主来找他,只说是宗室势弱,被长孙无忌欺凌,诸王群龙无首,现在希望自己回去主持大局,李泰以为这最好的结果就是重新回到跟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局面,没想到荆王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接提出这么一个“超级大”的构想,居然是想“清君侧”干掉长孙无忌,一步登天?这是李泰万万都没有想到的,只是李泰也没有言语,而是接着思考荆王所说“清君侧”是不是异想天开。
高阳公主倒是不在意这个“清君侧”历史上的故事,而是对荆王的这个提议感兴趣,她当然知道“清君侧”清的是谁,不然也不会这么感兴趣,只要是针对长孙无忌高阳公主都愿意,于是问道:“王叔,何为清君侧?”
荆王李元景道:“想当初因为先帝病来如山倒驾崩的突然,并且皇上当时尚且年幼,先帝担心皇上没有足够的经验主理朝政,因此才会特设监国一职以辅政,也就是辅助皇上监理朝政,只是事到如今,先帝三年国丧期已过,皇上也已经有了基本的主持朝政的能力,但长孙无忌依然没有还政于朝,这就是贪恋手中的权势,所以才会独霸朝堂,任人唯亲,目中无人,一手遮天,翻云覆雨,唯我独尊,甚至胆敢左右东宫太子人选,说大了这是专权跋扈忤逆圣上,说小了这也是拥权自固霸道横行,这不是奸逆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替皇上扫除这样的权臣,还政于朝,还朗朗晴空于昭昭天下。”
高阳公主现在更觉得荆王李元景所言在理,长孙无忌不就是这样吗?
荆王没有停嘴,而是接着说道:“再者,就算是皇上主理朝政的能力稍有不足,也自有我宗室诸王可以辅佐,何必需要他长孙无忌一个外戚指手画脚,把持朝政,毕竟这天下还是姓李,而不是长孙。”
这句话才是荆王李元景长篇大论的重点,为什么是长孙无忌把持朝政,而不是宗室,皇上李治在所有人眼中都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的确是显得平庸一些,特别是有太宗皇帝珠玉在前,这样就更显得李治差很多了,但一个平庸的皇帝不就是权臣的福音吗?毕竟像是太宗皇帝那样把权臣和世家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皇帝可让臣子太累了,李治这样的反而刚刚好,所以就有了长孙无忌这个监国,但长孙无忌的存在也让其他人不舒服,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宗室影响更大。
感情头上没有了太宗皇帝压迫,又来了一个作威作福的长孙无忌,太宗皇帝好歹还是皇帝,是天子,你长孙无忌算什么?大家同朝为官,凭什么你就能一手遮天?这就是人人讨厌长孙无忌,但换句话说,不想做权臣的臣子可不是一个好臣子,人人都讨厌长孙无忌,但人人都想成为长孙无忌,那干掉了长孙无忌,自己就是长孙无忌,这就是荆王李元景的弦外之音,李泰听懂了,高阳公主也听懂了,反正跟长孙无忌分庭抗礼是为敌,那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长孙无忌,自己来做长孙无忌,何不美哉?
面对自己这个王叔宏大的“目标”,李泰还在犹豫,高阳公主已经开口道:“王叔言之有理,这大唐人才济济,不是没有了他长孙无忌就会国破家亡,皇上的确在才能上略显欠缺,但我宗室皆是忠心耿耿之辈,其中更是有我四哥这样连父皇都称赞不已的人才,一样可以辅助皇上理政,不缺一个长孙无忌。”
荆王点头说道:“不错,青雀的才能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皇上的能力略显不足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青雀和皇上是一母同胞,古语有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况且我听说当年也是青雀有才有德,有意将太子之位谦让给皇上,甚至还有杀子传弟的美名,不然太子之位就是落在吴王李恪手中,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落到皇上身上的,现在皇上需要有人从旁协助,青雀无疑就是最佳的人选,或许皇上应该跟青雀共治天下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