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01章 高阳公主均州求援 武氏昭仪开阁立殿

第101章 高阳公主均州求援 武氏昭仪开阁立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高阳公主感觉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者说是无计可施的时候,需要一个有谋略、有胆识的宗室之人来担纲大任的时候,高阳公主在自己的兄弟中掰着手指头数来数去。

前太子李承乾已经身故,楚王李宽早薨,吴王李恪无欲无求墙头草,齐王李佑因谋逆被赐死,这是李世民的儿子中还算数得上名号的,其余还有什么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鲁王李灵夔,纪王李慎等等这都是不入高阳公主眼的废物,特别是在对抗长孙无忌这件事上面,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平日里看见长孙无忌的谄媚模样都让高阳公主感觉恶心,所以唯有一人,现在进入了高阳公主的脑海,这就是高阳公主自称的四哥,也就是李世民的第四子前魏王李泰。

李泰,小名青雀,太宗皇帝的第四子,却也是嫡次子,前太子李承乾的同母胞弟,现任皇帝李治的亲生哥哥,文德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之一,宠冠诸王,是李世民曾经最为钟爱的儿子,其人也是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逆事败后,大部分人都以为将来的太子会是这位魏王李泰,就连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在考虑这个选择,李泰也在父皇李世民面前立下了杀子传弟的誓言,上位已经看来是板上钉钉的答案,但就是在这差不多尘埃落定的时候,事情发生了绝对的反转,魏王李泰因为涉嫌夺嫡,被贬为东莱郡王。

这在当时是一个震惊了很多人的结果,谁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转,宫里传出来的消息说是几位三公重臣一力举荐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上位,皇上不得不考虑群臣的想法,可是魏王李泰涉嫌夺嫡又是怎么一个说法?涉嫌?大唐律令什么时候涉嫌都是一种罪过了?那这个嫌是什么意思?如果说是普通百姓出现这种情况,大家肯定会说被冤枉,可是现在涉嫌的人是皇帝的爱子,宠冠诸王的魏王李泰,谁敢冤枉他?群臣反正是不敢,所以答案就只有一个,就只有一人!“冤枉”魏王李泰的人就是他的父皇,这天下最大的皇帝?所以是皇帝口述了魏王的罪责,“涉嫌夺嫡”,至于怎么样涉嫌,皇帝没说,也没人敢问,大家还有一个疑问,太子李承乾谋逆,那么依着皇帝对魏王的宠爱,魏王上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时候李泰自己就是嫡,那魏王还有夺嫡的必要吗?

这样,魏王李泰因牵扯到太子李承乾谋逆的风波中,“涉嫌夺嫡”被贬为东莱郡王就成了当年的第二大谜团,第一大谜团当然就是太子李承乾谋逆,太子已经是一国储君,结果还去谋逆,这不是迷是什么?众人都直呼看不懂,看不懂。

可是如果说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也就结束了,大家也就不会再想起曾经有这么个想要夺嫡的魏王,毕竟犯忌讳,可是怪就怪在也就是四年之后的贞观二十一年,李泰在被贬四年后,太宗皇帝就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或许这就是李泰重新起势的兆头?

这又是大家不懂的地方,涉嫌夺嫡只用贬谪四年就算是惩罚了?还是说“涉嫌夺嫡”从一开始就是贬谪的借口,目的只是不想让魏王做皇帝?现在皇上已经开始弥补过去的错失?所以魏王还是会逐步回到过去的荣宠?大家又开始拭目以待。

只可惜两年之后李世民就驾崩,就算对自己这个爱子有什么想法也没有了机会,这样李泰就又隐入尘烟被大家刻意的忽视,甚至就连李世民的国葬都没有被允许归京哭丧,这也是长孙无忌的作为。

所以在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走投无路的时候,自己的这个哥哥就走进了她的脑海,既然父皇当年没有把事情做完,那她就接着父皇未了之事,把自己的这个哥哥带回长安城!并且这就是在针对长孙无忌,为宗室重新找回主心骨!

所以,四哥该回来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当年李承乾谋逆被贬后,魏王李泰是最有可能上位太子人选的时候,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就是李泰上位的支持者,并且不是唯一的支持者,李泰当年作为最有可能承继皇位的人,支持者不在少数,房遗爱本人也是李泰的至交好友,平日里的坐上宾客,这也是他的妻子是高阳公主的缘故,毕竟当年在崇文馆才思敏捷的李泰是心高气傲的高阳公主为数不多的看得上的皇子,这些年他们也没有断了书信往来,现在想起李泰也是实属正常。

基于这样种种的考虑,高阳公主就需要李泰重新回到他应该在的位子,然后带领宗室,重整旗鼓,对抗独霸大权的长孙无忌!

为此高阳公主还特别不辞劳苦、千里迢迢的到李泰被贬安置的均州(今天的湖北境内)去上门面谈此事。

李泰当年被贬为东莱郡王的时候就被安置在了均州,后来虽然被李世民重新进封为了濮王,但只是封号上的变化,人还是继续留在这里,这些年李泰也就偏安一隅,怡然自得,似乎已经对当年发生的事情并不在意,真的做了一个闲云野鹤的闲王,这曾经是李世民自己的愿望,也是李世民对李泰当年离开长安时的良言相劝,现在看来貌似在他最钟爱的儿子身上实现了,只不过不知道这是不是出自李泰的真心实意。

李泰当年被责罚贬出长安时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而是李泰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子、佣人、护卫等一众魏王府的所有人,举家扶弱携幼一起离开,不说是声势浩大也人数众多,这样均州也就成了魏王李泰的族地和藏地。

话说李世民对自己的爱子也算是疼爱有加,虽然把李泰贬到了均州,但为了李泰的生活还是特别安排工部为李泰兴建了府邸,也算是对自己这个儿子的照应,这样李泰全家就居住在府邸之中,除了不在长安城,各项吃穿用度都与长安时无异。

倒是李泰似乎并不喜欢这里,在来到均州之后又特别在城外的山里修建了别苑,经常流连在山中,就像在终南山里修行的隐士一样,李泰也好像开始了自己的修行。

高阳公主前来拜访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情况,还是被李泰府上的管家亲自送到了别苑。

高阳公主才看到自己原以为的清修之所居然很是热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原来是李泰把自己当年魏王府的文学馆搬到了这里。

李泰当年本来也是在太子崇文馆学习,但后来因为李世民的偏爱就在朝堂上引起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宠的非议,为了避嫌,李世民就特别允许李泰在在自己的府上开设文学馆,算是把太子和魏王分开,这样李泰就有了自己培养的门人和隐士,这些人中间有很多奇人异士,李泰当年能够完成《括地志》也是依托这些人的帮助,所以在李泰离开长安的时候很多人也跟着李泰一起到了这里治学、论道,高阳公主来了以后看到的就是他们。

李泰看到前来拜访自己的高阳公主也是很开心,毕竟因为当年的事对自己避之不及的人不在少数,就连往日里看似关系亲近的兄弟们为了避嫌都跟自己断了来往,没想到第一个到自己这里的会是这个胆大的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李泰看来自己这个妹妹是要强过很多兄弟的,这跟高阳公主对李泰是一样的看法,二人也算是互相欣赏的知己。

李泰在一处静室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高阳公主,李泰一句:“不知妹妹不远千里来看望我这个不成器的哥哥所谓何意?”

高阳公主道:“四哥,妹妹前来只有一事,就是想请四哥出山,为我宗室主持公道。”

李泰道:“妹妹这是何意?”

李泰一句话把高阳公主问了个梨花带雨,也就开始哭诉自己这几年的苦楚,先是说道父皇驾崩的事,自己这些做子女的都不知晓,长孙无忌默不发丧,就是为了封锁消息好方便自己把控朝堂,后来国葬之时长孙无忌更是不允许李泰回长安城哭丧尽孝,这是一个委屈。

一年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人想要把和亲的文成公主殉葬,这不就是在折辱大唐的颜面吗?高阳公主自己想要把文成公主给接回来,这件事也被长孙无忌否定,这又是一个委屈。

还有就是三年国丧期,长孙无忌借监国之名独霸朝堂,在朝堂到处安置长孙家的人,自己本来想借着国丧结束后册立东宫太子的机会抗衡长孙无忌,结果在长孙无忌和皇后的操纵下,居然搞出了皇后螟蛉养子的可笑之举,堂堂大唐的太子居然册封给了一个庶生子,实在是太过荒唐!

还有这一次,自己都已经舍了脸面不要,打算借着房遗直对自己失礼的事把梁国公的爵位安排在房遗爱身上,这样也算是宗室就跟长孙无忌在朝堂上有了分庭抗礼的资本,没想到不但得不到李治的支持,就连吴王李恪都是一个二五仔,墙头草,两面派,回回都是他拉自己的后腿。

高阳公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诉说着这几年对长孙无忌的不满,关键是宗室的这些人没一个有出息的,被长孙无忌欺负成这样都还是做缩头乌龟,居然还要靠自己这个女人奔走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