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93章 采选良家风起后宫 皇帝属意如意上位

第93章 采选良家风起后宫 皇帝属意如意上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郑珠贤的袭击是如意回宫以后第一次被明目张胆的陷害,按照李治的说法,大家都不认为这是郑珠贤故意所为,或者说是有人设计的阴谋,这只是一个意外,但如意明白的记着郑珠贤发疯前萧未央莫名其妙说的一句话,所以郑珠贤发疯必定跟萧未央脱不了干系,可是这只是如意的一家之言,做不得证据,结果就是这件事如意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咽,当做是一件意外。

再者就是如意对萧未央一直都有戒备之心,两人是注定的敌人,这才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件事的端倪,因此有了防备才没有发生难以想象的结果,只不过让如意更加坚定了对萧未央以牙还牙的信念,她也知道想要搬到萧未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萧未央也不会放过自己,二人之间的战争还会延续。

萧未央本来还因为郑珠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自己的宫里发脾气,,然后就听说李治想要罢黜郑珠贤的贵妃之位,如果能有这样的结果,对她来说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了,虽然借刀杀人是她的计划,但她也没有奢望郑珠贤会因此被罢黜,毕竟郑珠贤是贵妃娘娘,武如意只是一个无名之辈,怎么会因为一个无名之辈就罢黜一位贵妃娘娘呢?所以萧未央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但事实就是有了这样的风言风语,这让萧未央忧喜各半,喜的是郑珠贤一旦被罢免,那贵妃娘娘的位子就会空出来,她这个仅次于贵妃的淑妃无疑就有机会上位,她也就不用终老淑妃的位子了,在儿子李素节争东宫失败后,萧未央已经没有了上位的指望,所以罢黜郑珠贤就是意外之喜,没想到借刀杀人成了一箭双雕?

忧的是皇帝因为这件事就能把郑珠贤这个贵妃罢黜,那说明武如意在皇帝心中必定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说是独宠一人都不为过,那萧未央以后还怎么争宠?换句话说是赶走猛虎来了饿狼,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武如意威胁还会更大一些,所以这是萧未央的忧虑。

只不过结果出乎了萧未央的意料,郑珠贤在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拦阻下并没有被罢黜,只是被送出宫治病,这让萧未央的心里顿时空落落的,毕竟她还是想要做这个贵妃娘娘的,还不如不知道这个消息呢,结果心情跟坐过山车一样,看到了希望,又破灭了希望。

皇帝李治在这件事上面对结果也并不满意,毕竟他的提议被所有人否定,这让他这个皇帝颇有些丢了颜面,从继位开始李治为了继承李世民容言纳谏的美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求教舅舅,结果到头来朝臣都看舅舅的脸色,在国丧期三年内李治哪怕有闷气也只是去感业寺找如意散心,但并不能说李治对这种事心中没有芥蒂。

现在继位三年多,李治以为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应该行了,所以才想借着这一次的事立威,不成想还是被长孙无忌给否了,心中自然有不喜,但他没有办法,只能去找如意说这些事中的不满,然后如意只能劝慰李治宽心,自己顺便也把李治被打落牙齿往自己肚子里咽...

不过这件事到底还是一个小风波,因为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皇后的养子李忠的太子册封大典,这可是规制非常隆重的仪式,不是像收养仪式一样可以随意糊弄过去的,想当初李治被册封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是在承天门亲自为自己的儿子做背书,然后昭告天下,为此还进行了天下大赦,所以这件事没人敢轻待。

永徽三年,七月初二日,唐高宗李治在宣政殿正式册立八岁的李忠为太子,并且大赦天下,然后由太常寺主持在殿前广场上举行正式的册封大典,祭天,祭祖,祭社稷,然后按照规程一环接着一环,看似井然有序,也很庄重,却都像是在例行公事一般,因为皇帝并没有出现,让这个册封仪式好像少了应有的灵魂,这比之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为李治下诏差了不止一点。

年幼的李忠胆怯的跟着身边的内侍一步一步行事,他是一个庶生子,跟当年的李承乾不一样,他从来都没有被当做太子培养过,也没有被当做一个正经的皇子对待过,现在他面对的这一切都是从天而降,都是从来不曾接触过的,只是经过了那个认识短短几天的母后短短几天的教导,所以他能做的就是跟着身边的内侍吩咐做。

好在王婠知道这个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特别委派了自己信任的内侍来照顾李忠,目的就是不要在太子册封大典上出什么纰漏,不然她这个皇后的颜面又要不好看,收养继子做太子这件事本来就让人非议,如果这个继子再不成气候,那被言官抓住把柄上疏赶下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由不得王婠不上心。

好在李忠虽然胆怯,但还算听话,册封大典也顺利的结束,从现在开始,李忠作为被皇帝册封的太子正式入主东宫。

在李忠成为太子之后,就需要施以太子的教育,是为太子太师,在李承乾时期,李世民专门为自己的太子开辟崇文馆学习,这也是对太子的针对性教学,其中的老师都是经过李世民的认真甄选,在李忠这里,他并没有得到特别的优待,一来是因为李治对他并不上心,二来是因为李世民子女众多,所以可以开辟崇文馆,但李治子女并不多,专门开辟学宫就是浪费,所以都是自己请老师教育,例如萧未央的儿子李素节就是前贤妃徐慧的弟弟做启蒙老师,这还是皇后不坏好意推荐的人选,因为徐慧和萧未央并不对付。

现在李忠成为了太子,随即李治正式任命长孙无忌、柳奭、褚遂良、韩瑗,于志宁几人为太子太师,这几人都是当初举荐李忠为太子的一方,现在被封为太子太师也是理所应当,拥立之功不久如此么。

另外还有一个意外的人选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师,那就是吴王李恪,众人不明白李治的意思,或许这是对李恪没有介入东宫之争的嘉奖和安慰?所以李恪也成为了太子太师?但不管怎么说这还是一个小小的意外,毕竟太子太师一眼望去,除了李恪都是长孙无忌一方的人马。

李恪倒是不以为意,他早就没了什么争权夺利的心思,所以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太子李忠,李恪都算是平常心对待。

只不过这个消息让作为东宫之争的失败者高阳公主不太开心,难怪自己这个哥哥对自己支持李素节的提议不冷不热呢,原来是想着坐收渔翁之利,感情得罪人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了,心中也是有些不乐意。

在太子的册封仪式过后,朝堂事务也算正式回到正规,因为东宫之争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意外,是所有人对于权力的争端,现在争端解除,事情就重新回到原本的秩序,接下来就是为皇帝采选良家女充实后宫的事。

按照唐代皇帝的后宫规制,皇帝最起码要有一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也就是俗话讲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不过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称呼。

作为皇帝,李治同样有这样的待遇,从这一点来说李治现在是甚为欠缺的,李治在东宫时期,作为明媒正娶的只有太子妃王婠和良娣萧未央二人,然后还有几位不上台面的宫人,也就是庶生皇子的生母,后来继位以后在册封后宫妃嫔这件事上,也就多了一个郑珠贤,也就是李治现在的皇后王婠、贵妃郑珠贤和淑妃萧未央,顶多再加上一个被皇后金屋藏娇的武如意,所以距离规制差太远,不过这件事也只能放到国丧之后进行,毕竟没有先皇帝刚刚驾崩,新皇帝就马上填充自己后宫的道理,这有违孝道,所以一般都会在国丧结束之后进行。

只不过在李治这里,宗室和监国的权势之争水火不容,才会有了东宫之争这件事插队来到前面,搞了一个皇后无子,群臣强迫皇帝立储的荒唐事,李治当然糊弄了事,也就答应了皇后收养李忠这个庶生子为皇太子的更荒唐结果,现在不管怎样,东宫太子已经册立,充实皇帝后宫这件事也就摆上了台面。

后宫看似属于皇帝自己,实际上这也不是皇后自己能够决定的事,后宫的规制起源于周礼,是千年传承下来的宫廷规矩,所以即使是李世民这么强权的皇帝也不可能不这么做,正如当年长孙皇后薨逝,李世民还沉浸在自己痛失爱人的悲痛中,群臣就开始谏言后宫之事,就连李世民思念亡妻所筑高台都多有非议,搞得李世民这个皇帝不得不望陵毁观,所以就在长孙皇后死后一年李世民迫于无奈开始采选良家进宫,如意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进入皇宫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