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忘了说了?这是老糊涂了?其他人都只敢在心中腹诽,看着监国威严的脸盘这句话可不敢说出口。
李治道:“有什么话左相可以现在说,朝会还没有结束,不晚的。”
长孙无忌道:“哦,是这样,月前皇后娘娘曾经找过老臣,说是自己多年承接后位,但一无所出,因此羞愧于母仪天下、愧对皇上恩宠,所以皇后娘娘想要收养庶长子李忠为皇子,承欢膝下,以解爱子之愁,臣本不允,但皇后娘娘承诺一定会对皇子李忠视若己出,臣看皇后娘娘思子之心含情切切,也就同意了这件事,只是一直都忘了对皇上说起这件事,现在臣特别请示皇上的意思,皇上您怎么看?”
长孙无忌的话像一声惊雷炸响,皇后想要收养庶子李忠为子?这是一个事前没有一点风声的意外,当然了,这就是皇后王婠准备的奇兵,就是为了这个时候才用出来。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现在东宫之位逐渐明朗的态势又要模糊了,萧瑀等人心思一沉,就看皇帝李治的态度了。
李治笑着道:“原来还有这件事,皇后有心了,那就按照皇后和左相的意思来吧,她想收养就收养吧。”
听到这句话,萧瑀等人心思更加沉重。
果然听完这句话褚遂良就站了出来道:“皇上,臣以为刚刚太子那件事还有不妥,臣有话要说。”
李治道:“褚爱卿有什么话还没说完吗?”
褚遂良道:“太子之位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娘娘无子,皇子皆为庶子,刚刚诸位大人以首重身份为由支持雍王殿下,臣无话可说,但现在皇后娘娘收养庶子李忠为皇子,臣以为皇后娘娘的养子身份应该在前,且皇子李忠为庶长子,当为太子人选首选。”
众人这才知道褚遂良刚刚拐弯抹角的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原来都是铺垫,众人也才看明白为什么长孙无忌会主动让出吏部尚书的位子,一开始还以为是长孙无忌有先见之明,所以示之以弱,把权力让给褚遂良,没想到褚遂良居然是长孙无忌一伙的,这那里是什么让权,这褚遂良分明就是自己人,长孙无忌只是把权力从左手放到了右手,这都是预谋好的!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皇后收养李忠的事,这一直都是长孙无忌的一支伏兵,一直都埋伏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却没人发现,也没人会想到皇后居然会有这样螟蛉养子的计划,高啊,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长孙无忌的阴谋,他一直躲在暗处谋划着这件事,长孙无忌也从来没有想过让出手中的权力,只是他也在寻找盟友,那就是褚遂良,萧未央一方反而成了站在明处的那个人,这就是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啊。
可是即使是这样也不代表萧瑀等人认输,谋划那么长时间不是说放弃就放弃的,再说了,朝堂的党争还是要看支持自己的分量,既然现在双方已经明牌,那就真刀真枪的打一场,看看谁胜谁负,只不过萧未央看着必胜的局慢慢变得胜负不明,心塞无比。
有了褚遂良的话,李治也让人把皇后和养子李忠请到宣政殿,争不争太子就看皇后的意思了,万一皇后放弃呢?不过就算是萧未央也不敢这样奢望,不争太子王婠要一个别人的儿子干吗?吃多了?所以还是静待王婠杀来吧。
然后众臣就看到皇后牵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走近大殿,皇后身着后服,雍容华贵,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虽然只有二十几岁的年纪,但气度不凡。
至于她手里的孩子,还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一个庶生子都有希望坐到东宫太子的位子,真是命好啊,想到这里还有人隐晦的看了看坐在御座上的皇上李治,这也是一个命好的,不争不抢,自己的哥哥们就因为争抢皇位同归于尽了,他的皇位也是从天而降,这个李忠也会有这样的好命吗?
王婠不动声色的拉着李忠坐了下来,好似对这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所以坐下之后还跟坐在自己对面的萧未央点头微笑,看着萧未央阴云密布的脸色,脸上的笑意更加荡漾。
在皇后到来之后,太子之争就真的被摆上了台面,两位太子候选人也已经站在现场,虽然这两个孩子还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局面,但不影响大家对他两的观察,三岁的李素节对比八岁的李忠,二人皆是庶子,对比持平,至于身份,一个是皇后的儿子,但只是养子,一个是淑妃的儿子,是亲子,这么一对比还是勉强持平,所以谁是最后太子的人选就看他们在朝堂上的支持了。
这时候朝臣也成为了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之前大家没得选,现在都想做一个好人(无间道),错了,串台了,现在大家都想浑水摸鱼,毕竟长孙无忌从必败的局势到现在势均力敌的局势,没人想要在随意冒险,特别是众多的墙头草派,立场本来就不坚定,现在更加摇摆了。
最终太常卿萧瑀、房遗爱、薛万彻、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等人明确的支持雍王李素节上位,这么一看不是宗室就是驸马,大部分都是长孙无忌的对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则是支持皇后养子李忠上位,这些人也不少,毕竟监国三年,长孙无忌还是安排了很多的亲信。
这时两方的势力在朝堂上看起来也是一个持平的状态,战争进入了持久战,就看谁会更快的得到援军,援军一到胜负既定。
萧瑀等人也知道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候,所以赶紧看向了自己可以争取的人,吴王李恪就是最大的助力,可是李恪本来就不想支持李素节躲太子之位,现在更是到了跟长孙无忌明刀明枪的地步,一直躲着是非走的李恪更加不愿意站出来支持。
就在李恪犹豫间有人站了出来,兵部尚书李绩站出来支持长孙无忌的意见,也就是皇后的样子李忠上位为太子。
这并不意外,李绩同为遗诏辅政大臣,自然会站在长孙无忌一方。
在李绩站出来后就代表着胜负已分,因为李绩的身份是兵部尚书,仅次于褚遂良的吏部尚书,是掌管天下兵事的实权之人,在他站出来后李恪连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因为他就算是站出来也不可能胜过长孙无忌一方了,相反还要得罪长孙无忌,更加没有必要。
所以自以为胜局在握的萧未央在这一次的斗争中以惨败收局,前期看似占尽了优势,可没想到王婠和长孙无忌各种阴谋诡计环环相扣,萧未央一败涂地,只能坐在那里目瞪口呆,她连自己是怎么输的都不知道。
萧未央甚至感到绝望,她自以为有李素节在手太子之位就能手到擒来,没想到自己毕其功于一役的准备居然还是惨败,哪怕是自己找到了高阳公主等人做靠山依旧不行,这一次她输的彻底,也彻底输掉了自己的奢望,错过了这次的机会,她再也没有可能觊觎皇后之位了,所以萧未央有些失魂落魄。
太子是庶子李忠的消息传到关心此事的高阳公主耳中的时候,高阳公主也愣住了,同时在她府上的还有其他几位公主,襄城公主,九江公主等人,毕竟大家同进退,也就一起在这里等消息。
但等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消息,十拿九稳的事发生这样的变故?李忠是谁?经过旁人的解释才知道是一个宫人的庶生子,之前诸位公主并没有留意过皇上居然还有这一个皇子,没想到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皇子”都能做太子了?
高阳公主顿时怒不可遏,她没想到长孙无忌操弄朝政居然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居然敢把一位庶生子捧为东宫太子!长孙无忌这不但是想现在掌控朝堂,还想在之后控制皇帝的人选,这就是想把宗室从皇权中彻底赶出来!
这天下是姓李的天下,不是姓长孙!这一切都是长孙无忌的野心!所以高阳公主怒了!
听了高阳公主的分析,其他几位公主也是气的忿忿不平,没有了宗室长孙无忌就能一家独大。
经此一战,长孙无忌和宗室矛盾彻底激化,成水火之势,再难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