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吴王李恪也站了出来说是文成公主作为宗室女,身负和亲之任,但眼下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功成自然也可身退,再加上文成公主并无生下子嗣,继续留在那里的意义不大,倒不如接回大唐善待。
李恪的话音刚落,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九江公主的驸马执失思力都是站出来表示赞同。
接着房遗爱还从身上拿出了现在的濮王李泰的书信,李治接过一看,里面也是李泰表示对接回文成公主的支持。
李治没想到高阳公主私下居然已经联合了这么多的宗亲赞同这件事,既然这样李治也不好反对,就想同意这件事。
可是就在李治同意的档口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反对道:“皇上,臣以为这件事多有不妥,现在松赞干布初丧,我大唐应以吊唁为主,切不可节外生枝提文成公主之事,不然失了轻重缓急恐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失了治丧之礼节;再者现在吐蕃新王上位,我们尚且不知道其对我大唐的态度,臣以为这也是首要之任务,不能因为公主之事生事端,还有就是文成公主和亲嫁作他人妇,虽然松赞干布亡故,但公主终究还是他的后宫妃嫔,所以是否可以接回公主臣以为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
李治没想到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会站出来反对这件事,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自己本意就是把这件事放在了朝仪大殿上商议,有同意就会有反对,就看谁的理由更加充分了,这也是父皇曾经的教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李治现在还是一板一眼的执行着。
在长孙无忌说完之后就有很多的朝臣表示认同这样的看法,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和平,文成公主的事情的确需要往后靠一靠,看到这样的结果李道宗等人不满的看着长孙无忌,明明身为皇帝的李治都快同意这件事,结果长孙无忌站出来反对,这让李道宗等人颇有微词。
高阳公主从自己的丈夫房遗爱口中知道了这件事的结果也是有一些生气,但无奈朝臣的担忧也是合理的,只能先把接回文成的想法放下。
事实证明长孙无忌的担忧是正确的,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一些对大唐不怀好意的大臣,开始以吐蕃习俗为由,想要逼迫文成公主自杀以为松赞干布殉葬,这就说明在吐蕃之中的确存在想要破坏两国和亲的人,之前松赞干布活着的时候这些人看似驯服,实则暗藏祸心,现在就开始站出来挑战吐蕃新王的威严了,这就是君弱臣壮,一时间文成公主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高阳公主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马上就冲进宫面见李治,她不想文成公主继续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吐蕃,所以高阳下定决心不管怎么样都要请求李治能把文成公主给接回大唐。
此时接到这个消息的李治也是勃然大怒,马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因为吐蕃想要和亲公主殉葬的做法完全就是对于大唐的轻视蔑视,这样的事一旦发生只怕大唐国威受损,李治这个皇帝也会失了颜面,更重要的是吐蕃靠近西域之地,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只怕会引发西域的连锁反应,这是大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的
所以李治着长孙无忌义正言辞的修国书一封,要求吐蕃将文成公主毫发无损的送回来,对这样的结果最高兴的无疑就是高阳公主,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接回自己的密友,高阳不禁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文成公主。
可是这样的选择正好中了那些不坏好意的吐蕃人下怀,吐蕃有亲唐派,也会有反唐派,松赞干布去世,这些人就开始兴风作浪,想要重新引发动荡掌握权力,对大唐宣战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而杀掉文成公主就是最好的借口,所以他们才会以文成公主为诱饵。
现在看来大唐中计了,这是必定的,文成公主和亲就是大唐的颜面,大唐怎么会愿意让颜面折损,一时间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关系进入冰点,边疆也是近乎刀兵相见,这是自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的事,大唐和吐蕃之间来之不易的和平眼见就要毁于一旦。
身在吐蕃的文成公主开始接到高阳公主想要接自己回去的消息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她现在也仅仅二十五岁,身在异国他乡九年,这一次也许就是她回到大唐最好的机会,但是文成公主自从嫁到吐蕃以来,深受松赞干布的礼遇和宠爱,不但大兴土木为她修建了雄伟的布达拉宫,甚至还为了照顾文成公主的感受改变了很多的吐蕃旧俗,让自己穿上中原的丝绸看上去更像一个唐人,这也是文成公主一直犹豫的原因,她说到底也是爱着松赞干布的。
只是文成公主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存在会成为大唐和吐蕃纷争再起的源头,自己和亲的目的就是为了两国的和平而来,如果现在因为自己的去留两国再生事端,那自己多年的付出不就是前功尽弃吗?
文成公主身在吐蕃多年,自然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也知晓这件事里面有吐蕃人的阴谋诡计,虽然因为身份的原因文成公主一直对吐蕃朝政置身事外,但眼下文成公主不得已决定联合此时还掌握吐蕃实权的松赞干布的心腹,也是当年到长安迎娶自己的摄政大论禄东赞一同平息吐蕃现在的暗流,保证大唐和吐蕃重新回到过去的和平。
为此文成公主在李治的国书想要自己回到大唐的时候,向着所有的吐蕃贵族表示自己不会离开吐蕃的,这既是一个宣言,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勇气,明知道有人希望她殉葬,但她还是敢留下来直面危险,这时候她这个女人就代表着唐人。
因为文成公主自己清楚,她只有继续留在吐蕃,才能震慑住那些心怀鬼胎的宵小,减少唐蕃之间刀兵相见的可能,她只有留下来才能继续发挥自己和亲的作用,万一自己不管不顾的回到长安,只怕这样的态势就会顷刻间覆灭。
文成公主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不然当年也不会被李世民选中委以和亲的重任,正如李世民当年所言,他不想大唐的和亲像汉室一样肉包子打狗,被匈奴人吃干抹净,文成也的确是不辱使命,为唐蕃争取了这么多年的和平,为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解了后顾之忧,让大唐的西域没有了被扼颈的危险,这都是两国和平给大唐带来的好处。
所以文成公主在洞悉了眼下的局势之后,已经明白只有自己继续留下来才是比回到长安最好的选择,所以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寡居在这里,虽然她此时才二十五岁。文成公主作为李唐宗室女,为唐王室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史留名,实至名归。
但这也就意味着文成公主失去了彻底离开吐蕃的机会,为此文成公主特地向自己的密友高阳公主做了此生不再相见的诀别。
高阳公主在收到文成公主的诀别信之后,知道自己将永远的失去见到文成的机会,她开始记恨李治的优柔寡断,也恨长孙无忌的权倾朝野、把持朝政,如果不是他的阻拦也许文成公主已经走在回长安的路上,这样的恨成为了高阳公主心底的一颗种子,终会有恨意发芽的一天。
得益于现在文成公主当机立断的处置之下,飘在大唐和吐蕃上空战乱将起的密布阴云逐渐消散,李治也是深呼一口气,他也在庆幸自己没有破坏李世民和吐蕃的策略,这也是父皇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