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62章 山陵崩政宰不发丧 继天下李治得大统

第62章 山陵崩政宰不发丧 继天下李治得大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意这时候正好端着一整矮桌的膳食走了过来,经过萧未央身边的时候如意只是看着萧未央点了一下头算是行礼,萧未央道:“这里是皇家重地,你一个低品女官过来干嘛?”

如意道:“这就不劳良娣费心了。”然后就走到了内侍监身边,如意现在也没有心情跟萧未央争长论短。

如意对着内侍监行礼道:“内侍监大人,太子殿下从中午到现在都滴水未进了,宫婢可以把这些吃的送进去吗?”

内侍监盯着如意看了一会儿,考虑着如意只怕已经知道了这件事,现在拦不拦着都一样了,再者太子李治的确也是一直滴水未进,如意作为太子的侍书进去也算是无可厚非,就点了一下头同意如意进去,如意在进去之前停了一下问道:“内侍监大人,宫婢想问一下,为什么没有见到充容徐娘娘回来呢?”

内侍监犹豫一下道:“充容娘娘病倒了,留在翠微宫养病了。”实际上是徐慧是在知道皇帝驾崩之后因为经受不住打击,再加上这么多天贴身照顾皇帝,所以一下子病倒了。

如意听到这样的消息,向内侍监倒了一声“谢谢内侍监大人。”然后就走进了两仪殿。

远处一直在盯着如意的萧未央这时候一阵气急,她想进去就不被允许,这个武如意想进去就能被放进去,自己还是太子的良娣,内宫三品女官,这个武如意只是皇上的五品才人,凭什么想进去就进去,但是萧未央也不敢在这里闹将起来,只能生气的冷哼一声就转身离开了。

如意进去之后看到坐在地上的李治,还没有张开嘴就被李治伸手制止了,如意知道李治的意思,只能把手中的矮桌放在地上,想了一下如意也坐在了距离李治不愿的地方陪着李治,李治没有言语,只是转头看着如意点了一下头,如意没有说话也只是对李治点头示意了一下,这样如意陪着李治两个人在这里静坐了一夜。

在第二天天色微微亮的时候,如意虽然很是疲惫,但还是悄声提醒道:“殿下,今天还有朝会,现在您需要起身洗漱一番了。”

李治也知道今天才是重中之重,父皇驾崩后的局势稳不稳就看自己今天的表现了,李治点点头,如意就想起去扶李治,可是忽略了自己坐了一晚上,一下没起来就跌坐在了地上,李治看到如意摔倒就想去扶,可是他坐的时间比如意还长,刚刚准备动一下就感觉到了双腿的疼痛感,痛哼了一声。

如意听到李治的声音也管不着自己怎么样了,赶紧趴跪着挪到李治身边道:“殿下,您怎么了?您没事吧?”

李治揉着自己的腿道:“可能也是坐的时间太长了,腿没有了知觉。”

如意道:“宫婢也是这样,不过现在还好,宫婢先给殿下揉一揉。”

李治点头应是。

如意自己跪着给李治揉了一会儿,李治将将的站了起来,然后把如意拉了起来,如意还是差点跌倒,幸赖李治扶住了她的手。

如意起身后道:“我去给殿下准备膳食。”说完就想端走地上昨天晚上的食物,因为端进来李治没有胃口吃,所以还是原封不动的放在哪里。

李治拦住如意沙哑着声音道:“武内官,不用准备了,我就吃这些东西吧。”

如意诧异得道:“殿下,这都是昨天晚上的剩饭菜啊。”

李治勉力一笑,回头看着躺在床榻上父皇道:“父皇早年间为了打下这一片天地,从军征仗,风餐露宿,有时候食不果腹,不得以用野菜野草充饥,还吃不上这些东西呢,现在我作为父皇的儿子,无寸功而领天下,实有愧也,吃这点剩菜剩饭又算得了什么。”说完端起了放在矮桌上的饭菜,一边吃一边想着父皇当年创业之艰辛一边流泪,如意司职起居馆,自然也会知道书中记载的皇上当年的事迹,想到这里也落下了眼泪。

到了朝议的时候李治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皇帝的龙椅还是空着,但李治看了几眼转过了头,自己的父皇永远都不可能坐在上面了,在这之后就需要自己像父皇一样坐在那个位置统御大唐了。

长孙无忌也是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待监人宣布朝议开始的时候长孙无忌走了出来,站到了皇位下的台阶上,拿出了李世民身前的一封圣旨,这都是李世民驾崩之前的安排,圣旨中写道:现在特命太子的几位老师,太子少师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为侍中,兼领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为中书令,兼领检校刑部尚书,这三个人都相当于成为了李治的宰相,太子左庶子许敬宗领礼部尚书。

听到圣旨的几人站出来谢皇恩,他们之间没有人感觉意外,因为这件事长孙无忌昨天晚上已经提前告知了他们。

这样的安排就是把亲近太子的大臣先升到了一定的官职作为太子的智谋团,这就是作为太子老师的好处,太子一旦上位就会被重用,群臣也是这样想的,以为皇帝想要放权给太子了,只是没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又拿出了一封圣旨,也算是一份遗诏,皇帝的遗诏。

众臣看着长孙无忌又拿出了一份圣旨还以为是新的委任状,长孙无忌看着站在下边的群臣,到现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秘密终究还是要揭开的,长孙无忌沉声道:“皇上已于昨日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现在昭告皇上遗诏:大唐皇帝李世民殡天后皇太子李治承继皇位,登基为帝。”

这样的消息无疑是震惊了所有人,皇帝就这样静悄悄的驾崩了?瞒着所有人就走了?虽然之前一直都有皇帝龙体有恙的消息流传,但总是没有确切的消息,这就是李世民躲在翠微宫养病的原因,让朝臣虚虚实实摸不住他身体的具体情况,这样让一些有异心的人不敢轻举妄动,长孙无忌的默不发丧也是出于这样的安排,所以现在皇帝驾崩的消息给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长孙无忌在上面看着下面吵吵闹闹的群臣没有制止,他知道这件事的冲击力,但现在自己一切已经安排妥当,长孙无忌继续宣读遗诏:太子继位,发国丧于太极殿,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

接着长孙无忌对程知节道:“为了防止皇上国丧期间长安城发生事端,特命程知节为镇军大将军,领禁军飞骑营,驻防长安城可进不可出。”

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三点:第一皇上驾崩,太子李治继位;第二皇帝虽然归天了,但不管军国大事还是坊间小事不能停,以前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至于奔丧的事,有接到皇令的可以前来;第三,濮王李泰不许前来奔丧。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大唐朝堂必定会暗流涌动,长孙无忌封锁长安城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生乱,一直到李治正式继位成为皇上为止才会解除这样的封锁,程知节亲自镇守长安城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硬来,至于李泰,长孙无忌就是怕李泰会借着进京奔丧的机会图谋不轨,毕竟李泰一直跟一些世家有着不明不白的联系,长孙无忌这样的安排直接避免了李泰作乱的可能性。

在长孙无忌的操持下李世民葬于昭陵,庙号太宗,国丧也算顺利的结束。这样一位千古名君作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年少成名,有威名,也有骂名,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先后领兵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结束了隋末的一团乱局,让这片土地从新归于统一,最终被隐太子李建成猜忌,发动了一生的污点玄武门之变,这也是他背负了一生的骂名,甚至是“遗臭万年”被后世史书指责,但这件事正如事变之前长孙无忌对他的谏言,李世民和隐太子之间的冲突就像是江河之水不得不流,这就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能够阻止,不然北齐被毒死的兰陵王高长恭就是李世民的前车之鉴,李世民不想认命就不得不争权夺利,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朝堂又何尝不一样呢?

李世民在位时期虚心纳谏,广开言论,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扭转了前隋对高句丽三站不胜灭国的颓势,开拓西域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的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唐人的称号。(百科)

如果说秦始皇的最大成就是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的最大成就是汉民族的矗立,那太宗皇帝的最大成就就是让这片土地变得开放包容,拥有了世界的观念,让唐人成为了一个走得出去的符号,他本人也成为了一个皇帝的丰碑,像始皇帝和汉武帝一样成为了史上最优秀皇帝的标杆和标准,激励每一位有志向的后世之主为之奋斗,明君之名实至名归。(太宗皇帝下线,上半部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