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同一时间感受你 > 第65章 “我再也没有妈妈了…”

第65章 “我再也没有妈妈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时间的逝去像他手中抓不住的流沙,害怕死亡、避讳死亡在他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即使隔三差五他还是会因为一些事情,一如既往的要死要活,但矛盾的言语和行为在他的身上却总能同时存在。

闫诺的家住在顶楼,有一次对面楼的一个老人去世了,妈妈说去世的人年纪应该很大,因为穿孝衣的人很多。

闫诺的第一反应是冲向窗边,去搜寻着什么。老旧小区的楼和楼之间距离并不远,眼神儿好的对面的人在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点闫诺从小时候就知道。

因为对面楼的一户人家住着一位很喜欢在阳台摆弄花草的老人,小时候,闫诺家的窗还是那种漏风的木头窗,她经常会在这里张望着,小闫诺用目光看着上三班倒妈妈的离开和回来,最难过的是看着妈妈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到不见,最开心的也是妈妈白班下班回来进入等待的视野。

如果妈妈没有像在平时的时间段里,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小闫诺就会开始担心不安,她甚至会哭,甚至会拍打着8楼的木头窗还有自己家的铁门。

闫诺的爸爸年轻的时候不太顾家和着调,下班后经常不见人影儿,把那么小的孩子锁在门外,开不了门是经常的事。闫诺也从来不会想他,只希望自己不要被锁在门外,想进家门的时候不要进不了,不要一个人在楼道里或者在楼梯口外无助地徘徊还有等待,然后每次有经过的人,都要想着怎么做才能避免他们的打量和疑问。

所以长大后的闫诺,骨子里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等待,她不会让别人等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等别人,因为从小她就受够了太多的等待,无论是白天的还是夜晚的。

而每当闫诺的妈妈在楼下就听到孩子拍打门的哭嚎声,那样的滋味伴随着焦急与心疼,不顾身体工作后的疲劳,一股脑儿跑上8楼的楼梯,一刻都不敢停歇,想要给自己的女儿最快的安抚。

虽然妈妈也会说闫诺:“这孩子怎么又哭了?我就下班晚了那么一会儿,妈妈不都告诉你再不许这样了吗?”可是她语气里的“责备”却不像是对闫诺说的,更像是对自己说的。

如果说能让小闫诺在焦急等待中,情绪得到些许的缓解,那就是对面侍弄花草的人,他的年龄跟姥姥很像,看起来也很和蔼有耐心,那种平和温暖的感觉会抓住小闫诺的注意力。

所以从小时候到上小学、高中、大学放寒暑假回家,闫诺都会习惯性地向窗外张望,每当看到了那位老人在阳台的身影,她的心就会有种莫名的熟悉和温暖,即使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话。但就这样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发到白发,从孩童到长大后的闫诺。

“拜托,千万不是他,千万不是他…”闫诺在心里祈祷着,去世的人千万不是他,而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位老人的身影时,她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他白发苍苍,行动也变得迟缓,看起来转身的功夫好像就忘了自己刚刚想做的事情,可是他还活着,这样的感觉让闫诺感到庆幸,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期待。

可是当闫诺看着姥姥被推往火化炉时,她对生命奇迹的期许最终还是落成了尘埃。一个人的一生便烟消云散,化为白骨。从此的模样只活在亲人的记忆中,然后随着时间变淡、变模糊直至最后记忆和有记忆的人也会消失。过程很快,但是一个人一生的历程却很漫长,漫长到要历经酸甜苦辣,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时间的第一秒,也不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

闫诺姥姥的一生过得比较凄苦,一件件锥心之痛的难事和打击,虽然没有压垮这位老人,却也让她失去了一只眼睛,失去了健康,甚至于她自己而言,失去了快乐和幸福的资格。从30多岁开始就每日离不开各种吃药。

在收拾姥姥遗物的时候,闫诺和妈妈发现了姥姥有一个记事本,闫诺的姥姥读过12年的书,原生家庭比较幸福,不用为吃穿发愁。闫诺印象里的姥姥,始终是一个有涵养和品行脾气极好的人。

但在当时的年代,女孩子能读书并不是一件值得投资或者支持的事情,后来虽然闫诺的姥姥没有继续读下去,但依然有着爱看书看报、看新闻的习惯,伴随着她的终身,直到她发病的那天晚上。

这是一本有年代感的记事本,暗红色的皮套,发黄的纸张带着浅绿色的虚线横格,虽然空白页更多,但是反正面加起来一共4页的纸张上,文字却沉甸甸地足以撑起一个人的一生,从题目开始,“我的一生是这样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