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识海再度掀起波澜,将伏令年的神识包裹其中。
神识如同漂无定所的小舟,在巨浪的牵引下朝着未知的方向漂流。
伏令年自然不能任由自己陷入未知当中,她调动神识海中的星辰,意图挣脱吸力的束缚。
就在这时,她听见了潺潺的水声。
紧接着,是轻微的喘息声。
丝丝寒意渗入四肢百骸。
伏令年最终还是没能抗过那吸力的牵引,被吸入了未知状况的吊坠之中。
再次恢复意识时,伏令年发觉自己站在了一片白皑皑的雪地之中。或许已是初春,部分土地已不见白雪,冰雪消融,生出嫩芽。
耳旁是水流汩汩流动的声响,上方,墨色的黑夜中,飞瀑奔流而下。
飞溅而出的水滴在空气中凝结成冰珠,坠落于地,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飞瀑之下,白茫茫之中,隐约可见一道青松般的身影。
高挑,但不显纤弱。挺拔,如岳如松。
隐约之中,可见对方如墨般的黑发。
下一刻,那道身影动了起来。
连绵不断的水流忽地被从中截断。
未见其剑,而剑意已出,似欲斩破天际。
冰面寸寸裂开,叮铃作响之声宛若初春的乐章。
气流奔涌着,化作寒风卷起伏令年的发丝,寒意丝丝入骨。
心中有所触动,伏令年召出白玉剑。身体弹跳而起,轻盈如燕。
挥动的剑仿佛是生出的翅膀,伏令年亦随着空气中流动的剑气,拔剑,出剑。
轻如绒羽的剑弧,清明如月的剑气,重如山岳的剑势。
三者矛盾却融洽地融合为一体。
剑出,如天际破碎,星月坠落。
伏令年并非初学望月剑法,却始终不得精进。
光是起手式,伏令年便练习了有半年之久,却只是学了表皮,难以与自身融会贯通。
如今见此场景,却忽地福临心至,一切融会贯通。
有时候,修行便是如此的奇特。
一个突然的构思,一次意外的战斗,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至此,伏令年完全参悟了望月剑的起手式。
长剑仿佛与月色融为一体,与体内的瑶光共鸣。剑锋未斩落任何事物,只是卷起一阵清风,随后渐渐消散。
但伏令年清楚地知晓,只要她心念一动,柔和的“月光”瞬时便能化作杀人的利器,瞬时置人于死地。
白玉剑不知何时已然消散于手中,只余双指为剑。
手无剑。
剑意生。
纵是肉、体凡胎,亦能削铁如泥。
从玄妙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伏令年望向了远处那道身影。
虽从未见过小师叔舞剑的模样,但仅是第一眼瞧见,伏令年便有种强烈的预感。
他就是小师叔,但又不是小师叔。
伏令年记忆中的小师叔,是温润且苍白的。
他常年坐于轮椅之上,身形修长但不显单薄。许少见阳光,他的肌肤如月色般苍白,让人禁不住联想起倒映在水面的月色,平静淡然。
和沈枫泽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不同,小师叔在教导剑法时,以言语居多。他言辞温和,嘴角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似是没有一点脾气。
相处久了,小师叔形象便深深印刻于伏令年心中。
面前之人的样貌与伏令年记忆中的小师叔并无二致,却予人截然不同之感。
许是刚刚入过水,他细密的睫毛上挂着颗颗水珠。披于身上的衣袍湿漉漉地贴在肌肤上,隐约透出玉色肌肤,和流畅的肌肉曲线——咳,非礼勿视。
凌冽的寒风一吹,水珠瞬间凝结,颗颗晶莹透亮。
随即,薄冰自行消融,水雾蒸腾衬得他宛若水中的精灵。
在他的眼眸中,伏令年看见了“傲气”。
这并非是个贬义词。
骄兵必败,无气却难行。
任何一个修士,修行大道,若无逆天而行的傲气,便也无精进的可能。
这种傲气,伏令年在从承言眼中见过、在林屿燕眼中见过,在杜钟毓眼中亦见过。或许,在她自己的眼中,也可望见。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什么?
是少年。
伏令年脑海中首先浮现了这个词。
少年人,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若要让伏令年选出一个最好的词来形容面前的小师叔,那便是少年意气。
两人相视片刻,少年小师叔忽地侧身,朝着空气道:“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