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姐姐家的“双抢”很快接近尾声了,插下最后一颗秧苗,往田里放满足够秧苗存活的渠水后,姐姐便收拾了衣物,去市场买了些菜,和姐夫带着外甥和外甥女坐中巴车去父母家帮忙。
她也一起坐车回城。
姐姐问她:“真不回去?”
她摇摇头,她不是不想回去,不是不心疼父母,那是她魂牵梦萦的家乡,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她怎么不想回去?
她只是不想看到母亲雷达般在她身上扫来扫去的目光,不想听到母亲扫视后又说出什么贬低她、刺痛她的话来。
因为没答应给二姐夫找事做,父亲一定觉得她让他颜面尽失,让他在二姐夫和村里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心中肯定暗骂她无能,书都白读了,这么点小事都没本事办。她回去了,父亲肯定没什么好脸色。
他前半生为不相干的人耗尽了自己的能量,放光了自己的血,散尽了自己的家财,现在他自身的能量和血液已经枯竭了,也身无分文了,他后半生又想靠吸食自己孩子的能量、血液和金钱来继续滋养那些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了。
一个人学不会爱自己,耗干自己的能量,放干自己的血液,散尽自己的家财无偿地为别人付出,一点价值都没有了,谁还会来爱你?
有些事有些人无法面对,就只能选择逃避,虽然逃避不是办法,但面对也同样解决不了。
姐姐一家在镇上下了车,她没有下车,外甥和外甥女依依不舍地跟她挥手告别。
有家不能回应该比无家可归更令人心酸难过吧?
那些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人都是被亲情包围着长大的吧?
那些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人都没体会过被父母消耗、拖累、贬低、怨恨的无奈和痛楚吧?
那些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人,他们的父母都是天底下最聪明最正确的父母吧?
那些说“血浓于水”的人从来没有被父母放血去滋养别人,耗死自己吧?
他们从小到大不仅拥有与生俱来的亲情,被呵护、被保护,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指引、被鼓励、被赞美、被托举,他们从未体会过亲情带来的恐惧、无助、焦虑、内耗、迷茫、不安、压抑、崩溃吧?
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
缺爱的人,在别人享受和沉浸在被爱包围的幸福之中时,却还在自己疗愈着自己,连挣扎逃离原生家庭都艰难无比。
有些人其实是被自己最亲近的人慢性折磨死的,生活中很多人的疾病都是长期和不舒服的人在一起而带来的。
她的精神已经压抑多年了,如果再回到这个让她压抑的环境,她也会被慢性折磨死的。
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叫养生,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叫养神,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叫养心,和不舒服的人在一起犹如慢性自杀。
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连沉默都是快乐的。你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结果就是你也变成快乐的人。
和不舒服的人在一起就会心累、心烦、纠结、郁闷,那些不好的情绪就会压抑的你喘不过气来。心情病了,身体就会随之生病。
她不想多体验一次和不舒服的人在一起的感觉,那些曾经的创伤每次都逼迫得她如同凄惶无助的困兽,无处遁逃。
从初中到现在,她一直不快乐,她用沉默和逃避迁就和包容着父母的愚蠢,希望他们能自我反省。
她一直原谅,知道他们是蠢,不懂人性,才会不断地为别人而伤害家人。可原谅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每一次想起都会心酸、心累、心痛。
爱未必会因为没有回应而消失,但一定会因为反复失望而衰竭。
她一直缝缝补补,可她缝,他们撕。她再缝,他们再撕。反反复复,到现在她的耐心也耗尽了。
反抗,他们觉得你忤逆;不反抗,他们觉得你懦弱。
所以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心不苦则智慧不开。”江荻觉得父亲三岁丧父,二十几岁丧母,为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妹操碎了心,为别人散尽了家财,放尽了自己的血液,消耗了自己所有的能量,最后得到的只是唾弃和抛弃,他的内心应该是痛苦的,可为什么他没增长一点智慧呢?
他一心当救世主拯救别人,却毁了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现在还有可能毁掉她和兰羿的小家,她必须保护她的小家和幸福。
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就是建立和原生家庭之间的界限,如果无法改变,那就只有逃离。
现在的她只想快乐,只想回到那个想让她快乐的人身边。
至于父母心中对她的怨恨、不满,她都无所谓了,既然无法改变他们的愚蠢,那就只有远离。
她在县城下了车,沿街边逛边往家走。
从读高中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小城面貌基本没什么变化,现在唯一的变化就是开始兴起房地产了。
林琅妈妈家的平房所在的位置已拆迁了,代替平房的是一栋栋六层高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