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溷又说:“现在的211、985大学的毕业生,其综合能力,能赶上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李老师道:“那就更赶不上了!”
淳于溷说:“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者,为什么不从古代的教育中,找一找灵感?为什么非要跟西方学?在小学里设立‘科学课’?
我不是反对小孩子学习科学,我反对的是千篇一律地都学科学,都来研究机器人。为什么非要千军万马过这独木桥,而不另辟蹊径,来个百花齐放呢?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拿出十分之一的孩子研究科学,就足够了;你释放其他的孩子,学习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科,不行么?
既然我们要‘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先从教育上,自信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先从学习‘中国文化’开始,不好吗?为什么都要学习那abcd呢?
我们的教育改革者,不懂什么是‘中国文化’。老以为,‘中国文化’就是那几首古诗词。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饮食文化、艺术与文化传承、建筑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学、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以及中医中药等。
能不能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学一学中国的十大国粹?
比方说,书画班,武术班、中医班、戏曲班、歌舞班、汉服班(包括丝绸与刺绣)、中国茶班、中国瓷器班、围棋班、中国建筑班等等。
仅仅把汉服这一项,拿出来,研究它,发扬它,我们的孩子们就能撼动世人!
如此,极有可能引领我们的‘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君不见----当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穿汉服的那种惊叹、神秘,仿佛是见到天外来客的那种叹为观止的表情么?
所以,作为教育部门的改革者,应该深刻领会总书记‘文化自信’之深意,学习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1】的教学理念;而不要照搬荷兰‘打乱课程,不分班’,他们那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玩儿剩下的!不如效仿我们的大元朝,根据孩子们兴趣分班、分校教育吧!
为什么,大元朝出了那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农学家和纺织专家?这都是与它从小学开始,就分校、分班教育的结果。
谁都不是全才,人各有专长。为什么不能激发学生的特长,分班、分校,特殊教育呢?
这样,义务教育过后,有些孩子可以直接找到工作;想研究高科技的,可以继续进修,读高中、念大学。”
两位老教师频频点头,都认为这种办法可行!
李老师说:“如此,既可以让孩子快乐上学,毕了业,又可以找到可心的工作。”
王老师松了一口气,道:“这样真好!比方说,农学班和中医班的,就可以直接走入大自然,走向山坡和田野,实地教学……”
淳于溷说:“这样,我们的孩子们读书学习是快乐的。但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
两位老师问:“这怎么说?”
淳于溷道:“班主任必须是文武全才;专科老师必须专业,光拿着课本读,可不行!
比方说,班主任,教语文的时候,牵扯到的历史、地理、生物、自然……你都得懂;教唐诗宋词时,不能光是朗诵,完全可以抱起吉他,跟学生们一起唱起来,嗨起来……这样,不就连音乐也一同教了么!
当然歌舞音乐班的老师另当别论,他们本身就是专业老师。
所以说,如此改革,最起码,先解决了一批专业院校的大学生的工作问题。”
李老师问:“那原来小学的老师呢?”
“只能下岗了!刮毒疗伤,要改革必须付出代价!”淳于溷道,“反正旧老师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些考试机器,到了社会上也一无是处,还得下岗!还不如,让那些没能力、没师德、没素质、浑水摸鱼的不称职的老师先下岗……
再一个,要强调的是,以后当老师的,必须是师范毕业的优质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当老师。
同时建议,孩子们高中毕业时,选拔智商高又乐于搞研究的,去深入研究高科技;而送那些品学兼优,热衷于教育事业,而又甘于清贫的好学生,入读师范。
这些高端优质人才,国家必须保证他们毕业后,都有相当的岗位。
……
诸如这些,才是百年大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