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等你回家 > 第10章 千年大计

第10章 千年大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淳于溷:“只是,你们日夜守着这座桥,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治标不治本呀!”

队员们都竖起耳朵,听淳于溷有什么高见。

“你想,你们看着这座桥,还有那座桥;看住了跳桥的,还有跳楼的呢……寻求一死的方法,还不是千千万?”淳于溷道,“一味的‘堵’不是办法,而重在‘疏’。其实,这问题的‘根儿’出在教育上。”

队员们点头倾听。

淳于溷:“当今的社会,在国内外普遍内卷的大环境下,普通人,哪一个不是活的压力山大?

如果,只是单纯因为生活的压力,就寻死觅活的,这样做,也未免有点儿懦弱了吧!

现在的人,抗挫能力不足,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1】。

记得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是----累不累,看看英雄董存瑞;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

而现在的教育是什么呢?

学生是打不得,骂不得;毕业后,是比吃比穿比享受,什么超前消费呀,什么想花花,找巴巴……一路追逐‘名、利、食、色、睡’而去。这种追求,终会让人疲惫不堪,最终走上绝望。

如果能够脚踏实地的,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儿,怎么可能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

所以说,政府说的‘跳桥’是‘他的个人行为!’也并非,一点儿道理也没有。终归,政府没有逼着谁去‘提前消费’么!

当然,社会导向是一方面的问题,而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

一个人,任由社会或资本怎么宣传和诱惑,自心不动摇,不去攀比,踏踏实实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压力了,这些所谓的烦恼和压力,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但是,既然问题出了,若是政府能设立一个,让这些思想郁结的困顿者倾诉之处,使其敞开心扉,把自己的苦难和困顿来诉说,哪怕只是让他们把苦水倒出来,负面情绪得以释放,再经人一番用心开导,或许,就不会选择这么一条不归之路了。自杀者,也就一念之差。

什么年代,思想教育也不能少啊!何况是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我刚才说的办法,你说是心理医生也好,心理咨询师也罢,其实,说到根,还是教育。而且要彻底解决未来青少年的自杀率,还要从娃娃抓起。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本身改变不了命运,而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智慧、素质,最终提高眼界和修养乃至打开格局,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中国的教育,其实在100年前就出现了问题。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环境是异常混乱的,大大小小的军阀纷争不断。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大清王朝崩塌后的混乱时期,军阀割据,内战频发,国家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挑战。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前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什么名?

就是推翻封建王朝,运用西方国家的文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从电视上,会看到民国时期有很多的‘洋学校’。

那些洋学校,大都是效仿日本和美国建立的。

为什么学习这两个国家呢?

因为,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民国的名人,大都去过这两个国家留学,从而,把这两个国家的教育也带回了中国,美其名曰‘新式教育’。

教育,效仿哪个国家,无可厚非,但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学生们却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一心去往都市,远离农村……便是大错特错了!

‘新式教育’在梁漱溟的观点中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批一批地将农村人家子弟诱之驱之于都市而不返。又以我工商业之不发达,糜集于都市之人乃不得不假政治名义重剥农民以自养;乃不得不争夺其所剥削的地盘而酿发战祸。故新式教育于农村曾无所开益,而转促其枯落破坏。’

这段话,说起来是有点儿绕,但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就比较直接:‘上学,不要教一些无用的东西,教授学生一门技术,才是学生毕业就业的根本。’

陶行知曾在1926年大声疾呼: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100年后的中国,难道没看到先贤们的警告,一再诱惑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让其既无地可种,又无工可打;背着一身的债,又缺失中国文化的训导,最终还不是无路可走了吗?

可悲的是,我们追逐西方教育而去,迷失了我们的中国心。

是到了,该回归农村的时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