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白,或者说二丫,她的故事,还需要再往前推几年开始讲述。
在那时,还没有什么黑锦,她的脸,也自然也不是如今这般奇诡模样。那时的她,还要年幼几分,可那小脸蛋的清丽与惹人怜爱,便已经初见端倪了。
村里人都说啊,二丫这孩子长得可爱,再长几岁肯定就能看出来是个美人胚子,再加上性格又懂事、乖巧。将来啊,若是能寻个好人家嫁了,家中可就发达咯!
这样的话,二丫的爹娘也就一笑置之。
可随着二丫再长大些,面相便更温润了,她爹娘寻常农户,也不知如何便养了个这般水灵的小姑娘出来。
于是,村中便有远亲近邻的动了心思,想要同二丫家结个娃娃亲。以前还能笑着和村中人说以后娃娃和你们谁谁谁家结亲的二丫爹娘,如今也动起了其他的心思。
镇上有几家大户,其中一家姓赵的,有个小少爷,年不及冠,姑娘都娶了几房了。虽然好色风流了些,但人还不坏,被他娶走的小妾娘家,都能得上不菲的银两。
而二丫家近些年来生活困难,三娃娃出生不足月,打娘胎里便带着病,看病吃药都得花钱。尤其是去年的种子有大雨泡过的缘故,收成极差,一年的活计可不仅仅是白忙活,本就无几银钱的老本还得倒贴不少。
且二丫哥哥大壮到了年纪,和邻村一个姑娘好了段日子,已经有了娶过门来的打算。只是对家并不同意这门亲事,嫌二丫家赤贫如洗,他家的姑娘若是嫁过来,还不知得吃多少年的苦哩!
所以,不若就把二丫嫁去镇上的赵家做妾,换些银钱给大壮娶妻。这么一来,家中一儿一女便都有了着落,二老往后也能清闲些过日子,把三娃娃平平安安养大就好。
于是,二丫她爹便找村中先生看黄历,找了个适合姻亲的良辰吉日,便准备那日动身去镇上拜访赵家小少爷。
本来这一趟该是带着二丫一并去的,但先生不建议他如此。主动送上门去,那是讨好,是巴结,不会被赵家重视的。哪怕二丫的确生得跟花骨朵儿似的水灵灵的,但在人家眼中那便是落了下乘。
所以,要吊人胃口,要主动前去,还要找个托儿替你言说你家姑娘有多么多么漂亮,引赵家小少爷亲自来村中见上一面。待他见过,定会有跋山涉水终见奇珍的惊喜之感,一激动,一高兴,这喜事不就成了么!
于是,这桩事儿,从你送闺女上门,变成了赵家小少爷亲自提亲,性质就变了。二丫在夫家地位高了,赵家提亲礼钱丰厚了,咱们村还指不定能和赵家攀上些关系。
所以,你按我教你的去同赵家小少爷讲,把他引来村中一见便好。
这桩事,也果然如先生所料。二丫她爹找了个托儿,俩人按先生提供的说辞,一唱一和,把赵家小少爷引到了村中,甚至还因为哄得了小少爷高兴,一人得了一块儿碎银。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小少爷到了二丫家,一见二丫,当场被吓得亡魂皆冒,甚至还尿了裤子。小少爷连痛骂他俩都顾不上,连忙喊侍卫驾车,头也不回地跑了。
俩人一头雾水,也进屋见二丫,结果,比那落荒而逃的小少爷还要不堪,二丫他爹甚至是被当场吓昏了过去。
这是为啥呢?
事情,又得回到当日早上。
当二丫她爹踏上去往镇上的路时,大哥把三娃娃托付给邻居的大娘,带着二丫去往田里给新栽的秧苗守水,顺便把昨日未抛完的秧苗栽下。等到田里见了娘,娘便让她赶紧回去,说是今日有贵客上门,让她去寻二妞的三嫂的四妹准备准备,娘一会儿和大壮忙完就回来。
二丫不解其意,说是贵客需要她准备什么?自己留在这儿帮忙,做得不是更快么?
二丫她娘不好意思说爹娘已经准备将你嫁出去了,便板起脸来,说叫你去便去,娘已经跟人打过招呼了,听人安排便是。记得,去寻人家的时候,把家里那篮子鸡蛋带上。
二丫也不敢忤逆母亲,便与二人告了别,独自踏上返程。
二妞是村里开杂货铺的,人很开朗很大方,经常请他们小孩子吃糖。但她那个三嫂不太好相与,与二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精明,二妞每送一次东西总要被她数落一番。所幸二妞也不在乎,跟个大孩子似的,嘻嘻哈哈地应付,转头便又和一群小孩子玩在一块儿。
至于二妞的三嫂的四妹?
没听过。
起码二丫是真不认识这一号人,更不清楚她是做什么的,自己寻她又是要作何准备?这和家里要来的贵客,有什么关系?
二丫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