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半斛夫郎(女尊) > 第19章 白露07

第19章 白露0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吴村正叹着气说:“是啊,丰年或许能多点,上好的水田或许能收个两石,旱田一石多点,但今年肯定收不来这么多。前段时间长苗的时候旱的厉害。旱田能收八斗,水田……唉……能收四斗就不错了。”

多少?四斗?80斤?

一亩地?

然后还要交30斤的税?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半年,一亩地才剩50斤稻谷?就算能种两季,一年岂不是才100斤?那一个人要种多少亩地才够活下去?

没有农业机械加持,一个人种三亩稻子顶了天了,有牛也最多翻个倍,何况桥头村只有村正一家有牛啊!

就算是丰年,按一亩地能产两季粮食算,一亩地也只能剩下两三百斤,可一个人一年正常来说要吃三百斤粮食啊,老人和小孩也得一二百斤。[1]

这个账根本算不平啊!

程明月意识到一个问题,她老师说的跟以前比提高一倍,老师口中的以前可能是指解放初期而不是古代!

怪不得这里农村男人和女人都一起下地干活,也没搞出来过裹小脚这种奇葩损害劳动力的习俗出来啊,因为大家一起下地才能勉强裹得住吃啊,要知道老人和小孩都不能算劳动力啊。[2]

怪不得一亩地只收30斤粮食,不是朝廷不想多收,而是再多收,百姓真养活不了自己啊。

程明月这一路也没再讲话,恍恍惚惚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吴村正心里有事儿,也没注意程明月的异常,两个人沉默着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走到山底下县城里头。

找到粮商问了问价格,粮铺掌柜说:“看你买多少,买的少一斗二十二文。”

吴村正掏了之前程明月给她的那块银子,递给门口的伙计:“给我称称这块有多少,全换成粮食。”

伙计接过银子,用小秤称了:“四两二分,给你一斗饶两文,按二十文一斗算,一共二十一石”

桥头村一共八百多亩地,也就是说这次秋粮至少要交八百多斗,也就是四十多石,这么算来,亏空应当是填上了,剩下的二十多石村里人怎么也能挤的出来。

就是到明年村里收麦子前,大家得勒紧肚皮过日子了。

吴村正想起什么,对程明月说:“我都忘了,当时你还多给我一两多,你也别买了,你家就两亩薄田,到时候交两斗麦子也就够了,我这儿给你一起出了。”

程明月问:“干娘,你刚刚说秋税旱田交谷子和豆子,小麦也行吗?”

吴村正说:“当然行,年年旱涝不定,要是小麦收的好,交粮的时候拿五月收的小麦顶了秋税的稻子,或者拿九月收的稻子顶了春税的麦也是常有的事儿,只是不能是陈年的米麦,若是得话就要打折扣了。”

“不是小麦行吗?比如玉米?”

吴村正赶紧说:“那玉米可是金贵物,哪能交税去,换成钱再买麦子多好!你可别打你家地里那点玉米的主意,你不是说那是留的种吗?今年你家的秋税你就别管了,干娘自会给你交上去。”

“不是不是,我不是说今年我要用玉米交税,我的意思是……额……比如玉米往后不值钱了,种的到处都是了,可以用玉米顶替谷子交税吗?”

吴村正想了想:“这个不好说,得看税官的意思。但一般是不让用其他东西顶的,朝廷年年收的也就稻谷,谷子,麦子这三样。”

可惜了。

要是能顶,她那几筐土豆今年就能派上用场。

她一共有能种两亩地的发芽土豆,土豆的产量不是玉米水稻这种地面作物能比的,不算高产的土豆,一亩地都能产五千斤,两亩地就是一万斤,那就是整整五十石。

能顶上桥头村一年的税了。

程明月说:“要不我也买点吧,我家也没粮食了,再说了,我上次卖玉米不是赚了点,我多买一点万一到时候不够还能出点力。”

吴村正瞪了她一眼,然后把她拉到一边,小声说道:“买这么多,回头村里人看见咱俩拉这么多粮食回去,都一哭二闹的不交粮了。”

她是想帮着大家挺过这关,不要有人因酷税饿死,不要有人交不起税外逃,自己也保住村正的位置,不用受罚。

但她又不是菩萨,没有道理一个村正要养活一个村子的人。

“再说,你那点银子看着多,实际根本不禁花。”吴村正给程明月算了笔帐:“我看你棉花种的不赖,也收了百来斤在家里,将来得找木匠打个织布机吧,还得打个纺纱机吧,将近一两的银子出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