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4日,星期三。
【为人着想,好心终会被辜负。受益者非但不会心存感激,还会得寸进尺。人都是贪婪的,好处默默收下,损失斤斤计较。给的越多,对方要的越多,根本就是个无底洞。】
字里行间透着悲观情绪。
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陈晓红并没有详细叙述,只是用文字表达着自己愤慨的感悟。
和网上流传的毒鸡汤类似,看似充满哲理,实则就是浓缩的精神毒瘤,悄无声息地消磨着人的意志,湮没生存的希望,把本该转瞬即忘的苦难挫折无限放大。
就这样任由消极的想法蔓延,没病也要将自己折磨出病来。
陈晓红这天一定是受到了委屈。只是连在自己的日记里都不愿说清道明,性格也太拧巴了点。
孔婧圆一边阅读这篇日记,一边在心里分析陈晓红的性格和心理,注意力并不集中。
再加上她站在身量高大的闻铮铎身后,要努力踮起脚,抻长脖子,才能看清日记本上的字,维持这个姿势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
她刚看完第一段,闻铮铎已经一目十行扫完了整篇,指着冗长文字中间的“不要相信警察”,对孔婧圆说:“孩子不报警的原因就在这里。”
孔婧圆定睛一看,倏然被闻铮铎点醒。
如果陈晓红不相信警察,她在跟那个八岁女童相依逃亡的过程中,也一定这样嘱咐过那个小女孩不要相信警察。
“我马上叫大家换便衣搜寻。”孔婧圆下意识这样说道。
可下一秒她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警察不可信,陌生人难道会比警察可信吗?
这个失踪的小女孩一定时时刻刻被恐惧裹挟着吧。
据八岁女童走失已经过去了一周时间,至今没有找到。
不排除被好心人收留的可能,可是又有哪个好心人会不报警呢?
恐怕已经凶多吉少。
“不用了。”闻铮铎只说不用,没有做出战略部署,随即把笔记本塞进她手里,命令道:“你先现场看看日记本里还有没有其他线索,等会把本子带回队里仔细研读。”
说完他就转过身继续在现场摸索了。
孔婧圆冷不丁被安排了任务,目光呆滞地怔了怔,看看闻铮铎的背影,又看看被塞进自己怀里的日记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被带过来的目的——打下手。
可恶,出来跑外勤还是没逃脱盯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的命运。
她都要晕字了。
孔婧圆叹了口气,老老实实翻开陈晓红的日记本,逐页看起来。
说实话,在闻铮铎找到日记本时她就隐约察觉了细微的端倪。
她的第六感传递给她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可以发表言论的社交平台有那么多,还有“仅自己可见”的功能,死者怎么还用这么朴素的方式手写日记?
而且根据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惯来看,她连自己的内务都懒得收拾。
被子不叠,碗也不洗,床单看起来应该有半年未更换,怎么会不厌其烦地给日记本上锁?
这本日记是锁着的就很不合理。
所以在看到日记本里的内容前,她怀疑死者对自己即将被害一事早有预期,情急之下留下了暗示凶手身份的信息,将日记本上锁后藏在了床缝里。
同样怀疑过,这个日记本是陈晓红幼时的物品,里面记录着她珍视的回忆,哪怕丢了钥匙开不了,也依然要带在身边。
可惜当她看到日记本的内容后,她的疑惑得到了再寻常不过的答案,案情却没有任何进展。
死者陈晓红写得一手好字,看得出来是刻意练过的,临摹的应当是田英章行楷这样符合大众审美的字帖,娟秀工整却缺乏灵动,没有自己的风格和气韵,给人一种小家碧玉囿于规训桎梏的逼仄感。
跟她这个人一样,不上不下,平凡普通,夹在生存压力之下喘不过气。
然而这可能是她身上为数不多的优点,因此她会痴迷于手写日记所带来的成就感。
给笔记本上锁的原因也找到了。
陈晓红在这个本子上就没写过什么好话,有的颠三倒四不知所云,有的无病呻/吟尖酸矫情,有的极端激进满是戾气,随便摘一段放到网上都能惹出争议谩骂,让她瞬间自闭。
其中有几篇日记,大半篇幅都在吐槽房东。
上锁或许是担心房东不跟她说一声就查房,无意间看到这本日记里的内容。
陈晓红的日记不是天天都写,没有更新规律,写不写看她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