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重要的信息,傅知乔痛快地掏钱买下了这把扫帚。
回去的路上银杏终于忍不住了,“姑娘,咱们买这个干嘛?”
傅知乔神秘一笑:“用处大着呢!”
她带着扫帚去找刘平谷。
“东家,这是桃黍,成熟后的籽是可以吃的,但吃起来非常涩口,我们只有碰到灾年才会吃,这玩意平时都是拿来喂鸡的,它的杆子能做扫帚,用桃黍杆扎成的扫帚,一把能卖三四文钱呢。”
原来这时代高粱被叫做桃黍,难怪她翻书都翻不到高粱相关的字眼。
说着,刘平谷拿出了自己一把用旧了的高粱扫帚。
喂鸡?做扫帚?傅知乔嘴角抽了抽。
暴殄天物啊!
酿酒的绝佳材料,在这里居然仅仅拿去扎扫帚?
“庄子上可有种高粱,不,桃黍?”
“往年都有种,但种的不多……”
桃黍抗涝抗旱非常好种植,碰上灾荒年,尤其是在稻子、麦子大量减产后,桃黍就是百姓们的救命粮了。
桃黍属于粗粮,口感同细粮相差较大,虽然味道不好,但碰上灾年也讲究不了什么了,填饱肚子才是百姓们的首选。
跟刘平谷了解完高粱种植背景,傅知乔当即放话,要把庄园里的空地都拿出来种高粱。
“这……”
桃黍的产量虽然比其他农作物高一些,但它口感差、卖不上好价钱,其他佃户们未必愿意把土地拿出来种桃黍。
刘平谷说出他的担忧,放着好好的粮食不种去种桃黍,换他自己他也不愿意。
这确实是个问题。
傅知乔沉思片刻,佃户们全靠租赁的那几亩地过活,她不能强制别人改种作物啊。
“你放心,种植桃黍不用佃户们的地,我记得庄园西北面的那块旱地还没有人租种,全部给我种上桃黍!”
傅知乔依稀记得,高粱是不用种植在水田里的,平坦的旱地一样也能种出来。
庄子里还有大把的土地没有开发出来,现在正好能利用上。
刘平谷还是有些担心:“东家,那块地不够肥沃,能种出桃黍来吗?”
傅知乔:“?”
接收到傅知乔疑问的眼神后,刘平谷老实回答:“西北面是有几块长草的荒地,不过那里的土质不好,不适合种粮。”
刘平谷在村里生活里这么多年,对这里的土地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傅知乔说的那块地位于庄园的西北面,背靠大山,土质松散、粗粒多,土壤根本无法贴合作物的根系,一场雨就会导致作物死亡,久而久之这块地就荒废下来了。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种植经验她没有,可理论知识她丰富着呢!傅知乔上辈子为了把世界各国的酒引进到自己酒店,可没少参观世界各地的农场、酒厂,这也是她刚来青州城就敢买地建酒庄的原因。
国人酿造高粱酒的水平可谓是独步世界,当年傅知乔去考察酒厂时,有到种植园里参观过,所以高粱的种植模式她还有些印象。
土壤不贴根?没关系!
犁地后把地面耙成垄沟状,增加地面垄台与垄沟的差距,不止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还能排水防涝。
土地不够肥?也没关系!
可以用鸡粪、鸭粪或者人工粪肥,它们所含的养分高,可以有效为土壤增肥。
总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种植高粱的决心。
刘平谷有些意外,傅知乔给他的印象一直是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像今天这样情绪外露是极为少见的。不过,该提醒的他已经提醒过东家了,既然东家执意要种桃黍,他也只好听令。
四五月就是种植高粱的季节了,事态紧急,傅知乔火速下达了命令。
关于高粱种植,她还是偏向于规模化的种植和管理,交由佃户们种植的话,结果就是这里种一块地那里种一块地,不但不好管理,高粱的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目前刘家村里的人不够用了,她要从外面找些人过来管理高粱地,顺便给村里的佃户们一点危机感,有了外人来竞争,相信佃户们耕种田地会更加卖力。
有钱不愁没人做事。
最后傅知乔以包吃包住,每月八十文的工钱从邻村招了十几个农户做长工,专门负责种植这些高粱。
傅知乔把详细的种植计划一一向文江说明,先开荒、养土,再进行种植,两人又讨论了一下细节,文江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具体的人员分配全部交由他去安排。
新招来的工人一共分为两拨,一拨人抓紧时间把土地翻新,泼上人工肥发酵一段时间,等土地变得肥沃后就能下种子了。
另一波人则赶去各个村里收购桃黍种子,只选饱满的种子,瘪粒和破损粒全部淘汰掉。
两天后,他们带着两大马车的种子回来了,在竹筐底部铺上一层麻布,里面装的全是略显深红的高粱种子。
看着这一筐筐的种子,找了这么久的种子就在眼前,傅知乔心头激动得无以复加,仿佛已经看到了高粱酒上市后的盛况了。
傅知乔已经放话给管理高粱种植的工人了,只要产量好就有奖赏,几人听到有奖赏后也十分高兴,在悄悄打听到庄主给所有工人发过一贯钱的奖金后,做起事来更是卖力。
几天后,傅知乔到地里查看了土况,浇上去的粪肥已经被泥土吸收的差不多了,她满意的验收了成果。
万事俱备,只等气候温度适宜就可撒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