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五姑娘她坐享财成 > 第16章 第 16 章

第16章 第 16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一会儿,只见萧三娘家的大门吱呀一开,出来两个头戴红色毡帽,身穿红棉袄的男孩,正是萧子辰和萧子淳。

他俩一看家围墙外头的两个兵娃,便十分高兴地跑过来,口中大哥二哥叫个不停。

名叫亮子的“大哥”有些不满地说:“怎么这么晚才出来,是不是不想玩了?”

辰哥说:“哪能啊,今儿不是过年嘛,等祖母起了身,我们磕了头才出来的。”

亮子十分理解地点点头,掏出几个铜板往空中一抛:“走吧,老街上玩儿去!”

铜板稳稳地接在手中,两个孩子细看时,只见那铜板在手中已经摞成一摞,真是好身法!

“亮子大哥,你这么多本事,什么时候能教我们一点儿啊?”

“这得看你俩天赋!”

一群孩子闹着便朝街上去了。

王诤若无其事地回到家,跟着霍老和一干住在书院中的老学究们祭拜儒圣,又到霍三娘的院子请安说话。

见霍三娘的笑容终究是有几分勉强,他看了不免心中烦闷。

再等一天,他就能献上母亲喜欢的东西。

****

儒学之士大多是有些清高在身上的,譬如今儿,百姓们挤在西来寺金钟观烧香拜佛,他们在书院里拜完了自家儒圣,出门便只往金钟山脚下的亭子略坐一坐,等着仆人们去采一些青松枝叶,应个年景儿罢了。

瞧着那人流攒动,寺中香火鼎盛,一副民富兴盛之景,也不免发了诗兴,几个老学究斗起诗来。

寻常百姓自是无暇顾及他们听不懂的诗文,家中还有门神灶神要祭,采了青都匆匆回家。

有一些读书人驻足细听,恨不得当场就有纸笔,能将这些上乘的诗文抄录下来才是。

却有一个老者十分不屑地冷哼一声,甩了袖子就往山下走去,他身后还跟着个背了竹篓的年轻人,篓子里满满都是青松枝叶。

由于这一声冷哼出奇地明显,作诗的老先生们自觉面子过不去,便叫住了老者。

只观那老者虽着布衣,却是形态端方,自有一股君子之风,一看就是于儒学上有些修为的人。

“先生请了,方才我等的诗文想是有不入耳之处,不知先生可否指教?”

这话说的客气,语气却并非如此。

若说宛州的饱学之士,尽在重霖书院,若是叫那等大能居于宛州却不入重霖书院,院长是断不能答应的。

故这名老者即便有些才能,只怕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他若真有胆量“指点”一二,只怕要贻笑大方了。

老者并不入亭,只说了几个字,便自顾甩了袖子,高傲地拾阶而下。

“经年大旱,民多饥馁,尔等却作此靡音,如何入耳?”

老先生们被说的一愣。

这大年三十,百姓皆穿着喜庆,求神拜佛,如何不是一副安定富足之景?

他们的诗文这般写实,怎地就说是靡音?真是气煞人也!

只是那老者说完就脚底抹油溜了,他们若是计较,到显得没有容人雅量。

座中的霍老瞧着那远去的布衣老者,形象似乎与记忆中某个人有了两分重叠。

***

萧淮奕额头擦着汗,跟了南云子下来,身后的背篓太小,挂在他背上颇有几分不和谐。

此刻他也顾不上形象了,方才后头那几个老先生气得吹胡子的样儿可还在他眼前回荡。

书院里的先生们都是有名的教育,谁没教出几个为官做宰的学生?便连历任的县太爷、知府老爷都对这些人十分礼重,可师父他老人家方才就那般当面下了人家的面子。

这老人家脾气当真是古怪。

南云子被山上那几个目下无尘的酸腐老儒气得不轻,一大早的好心情也没了,到了自己的院子,直接让管家关了门,连萧淮奕也不叫进。

萧淮奕闷闷地赶回家,两个哥哥都不在,只好他帮着萧三娘操持一大家子的早祭。

他们这样小户人家别的不多,门却是不少,从萧三娘的院子起,到大爷萧淮瑾的东院,二爷淮汝的西前院,以及他们三房的西小院,以及各处厢房,林林总总也有二十几道门。

宛州的习俗,门神和厨下的灶王爷是必要祭拜的。

灶王爷和其余门神可由下人代拜,几处院子的大门及卧房门却是要主人家自己拜。

二房的院子自有刘氏和两个儿子负责,大房的空院子却要萧淮奕代劳了。

五姑娘玩着手中的小玩意,由宁氏抱着她跪在门前正中央磕头三次。

她抬起胖嘟嘟的小脸,眼瞅着门上新贴的年画花花绿绿的,很是新鲜。

小婴儿高兴地叹了一声,引得旁边的刘妈和宁氏都相视一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