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她在乱世一往无前 > 第24章 选贤

第24章 选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因为除夕夜的变故,这个春节成了近几年来最不太平的春节。

刺客仍未抓到、陈尚书昨夜撒手人寰,因此,众朝臣在春假后的朝堂上,都是各怀心思。

一开朝,皇上就表达了哀恸之情,下令要刑部联手大理寺,在一个月内追查到刺客,还命礼部着手操办户部尚书的丧礼,并做好抚恤工作。

“户部不可一日无主,诸位爱卿,可有推荐人选?”皇上试探问道。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能看出来谁和谁关系走得近一些。

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皇上便先点了太子的名。

太子在小范围内可以培养不威胁皇权的势力,这是皇上默许的,他也想借此机会看看,太子用人的能力。

太子向来是三思而后行的人,但在确定要选户部尚书后,他只与胡退之和杜守节只分别见了两面,就确定了。

他身居高位多年,一眼就看出胡退之此人,虽表面圆滑、擅长笼络人心,实际上心里比谁都有主见,若有人以利害相诱,保不齐他哪日便易了主。

而杜守节,人如其名,守节知礼,对太子谦恭有余而谋算不足,这样的人,不会打两把算盘行事,更好操纵。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仍是他曾对魏以观提到过的——家世。

这么多年,太子都没有拿下吏部的严阶明,就是因为严阶明虽出身贫寒,但恩师岑天寂桃李满天下,给了严阶明不向人低头、不与人结交的底气。相比之下,杜守节只有一双年迈苦寒的父母,想要挟他,岂不是手到擒来?

太子还没开口,皇上又提醒道:“今日,朕已经提前免了户部所有官员的早朝,诸位爱卿可畅所欲言,若有人将对户部官员的擢拔提议泄露出去,一经发现,即刻罢官。”

众人俯首称是。

太子恭敬道:“父皇,儿臣认为,胡退之和杜守节均为俊逸之才,但杜守节处事过于呆板,与人相处不够通融,而胡退之颇得其父融会伶俐之风,户部杂事繁多,若不能前后协调、一味按章行事,恐难以胜任。”

苏尚书内心暗暗咋舌。

太子此语,看似支持胡退之,却是在提醒皇上,胡退之性情圆滑,善结交人,若他上位户部尚书,必后患无穷。

“苏爱卿,你怎么看?”皇上不置可否,只将目光转了过来。

苏尚书出列,手持笏板恭敬答道:“皇上,臣与户部除陈尚书以外的臣子往来不多,但依臣与户部接洽的事务来看,确如太子殿下所说,户部事务繁重,臣恳请皇上擢拔经验丰富、能主持大局者升任尚书之位”。

仿佛上奏了想法,又仿佛什么都没说,还把自己同闲杂人等的关系摘得干干净净,这是苏尚书的一贯风格。

但这回答挑不出什么错,因而皇上仍是点了点头。

“铁爱卿,你有何想法?”眼见兵部尚书铁横戈左顾右盼,皇上开口询问道。

铁尚书深深地看了太子一眼,提起朝服跪下:“皇上,臣与太子殿下有不同的想法。”

“哦?”皇上眯了眯眼睛,后背靠上龙椅。

“太子殿下,臣并非有意针对您。”铁尚书朝太子行了个跪拜大礼。

太子不动声色地看了他一眼,摆手道:“今日朝堂,大臣各抒己见,为父皇分忧解难,是应有之义。铁尚书有不同看法,但说无妨,不必有后顾之忧。”

大臣们都用余光偷偷瞟了眼铁尚书。

他又对着皇上长跪不起:“皇上,户部和兵部事务多有交织,故臣斗胆妄言几句。兵部的官吏俸禄、各个级别的粮草供应、兵器配置、士卒冬夏衣物及枪戟等,无一不仰仗户部。据臣所知,相关民户的田赋、力役派收都由胡退之掌管。”

皇上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铁尚书对皇上磕了个头,道:“兵部最需要从户部得到的是马匹、兵器和粮草,臣体谅户部人手紧缺,每每需要户部供应,必备好万全之策交由胡退之,但胡退之屡屡以各种理由搪塞拖延,虽不至误了正事,但也常需等上些许时日。胡退之处事固然灵活,可臣不知规章究竟为何!”

“另外,驿站也是由户部摊派给里甲负责的。”铁尚书得了机会诉苦,便滔滔不绝:“现下北有胡羌族、南有萝蔓族,试图攻下我朝边防,南北边防重镇皆有再战的可能,驿站的管理却交错复杂,令臣看不清楚。若有一日战起,焉知不会导致消息不通、行军受阻?”

铁尚书向来是心直口快之人,皇上和诸位大臣早已习惯他的遣词风格,故今日成为朝堂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太子提议的第一人,大家也并不惊讶。

铁尚书又掷地有声道:“反观杜守节,据臣所知,兵部部分出身寒微之士兵,皆由杜守节负责父母双亲的照看,故而这些士兵对朝廷死心塌地。若他日战起,我朝需要动用大量兵力,杜守节在任,难道不会成为这部分士兵心里的镇山石吗?”

工部尚书赵俭奇道:“铁尚书,你对胡退之有如此意见,为何没有早日上报陛下、或者通报吏部?”

铁尚书面不改色,铿锵陈词:“皇上,臣虽对胡退之干扰兵部供应之事心怀芥蒂,但无可非议的是,他在其他事务上称得上尽心尽力,臣对事不对人,才借今日契机上奏。此外,胡退之父亲胡誉任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颇有声望,臣若在素日里贸然提起,恐翰林院内部不宁啊。”

“小小编修!”最后一句话终是触动了皇上的逆鳞,他拍了拍龙椅的扶手,怒道:“他儿子有何说不得的!你身为兵部尚书,竟忌惮这些!”

铁尚书惶恐跪下,默默认下了罪名。

“以后再出现此类情况,罪名如同包庇!”

众臣均跪下。

皇上伸手招来李公公,在他耳旁轻声说了几句,李公公便离开了。

但赵尚书方才提到吏部……

皇上环顾四周,看到了那个人,那个朝堂上最有可能给出最公正无私的答案的人——吏部尚书严阶明。

“即使铁尚书没有通报过此类情况,吏部也应当对户部各位官员的情况了如指掌,不知严爱卿怎么看?”

严阶明是个极为板正严肃的人,这种一板一眼的气质,使得他即使正值春秋鼎盛之时,谈吐间也总显得老气横秋。

他早料到皇上会对新任户部尚书之事焦头烂额,故早早准备了奏折,此刻将奏折呈上道:“回禀皇上,胡侍郎在掌管版籍和赋役的这五年里,从未出过差池,可见其做事细致用心;杜郎中在义仓救济和常平仓管理中也多次妥帖处理棘手问题,百姓的请愿书还曾递到吏部过。”

皇上满意地点点头,他打开奏折,里面除了吏部给两位官员的记载,还有杜守节的百姓请愿书。

严阶明开口道:“胡侍郎和杜郎中皆是有才学、有谋略之人,但两人性情迥异,胡侍郎豁达、好结交朋友,杜郎中内敛含蓄、不喜声张。臣认为,皇上可凭性情抉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