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 6.6
这次赴京学习之旅,对赵小美来说,真是获益匪浅。归来之后,她大胆尝试了在学习班学到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抛开音标直接拼读生词。
起初,她心中多少还有些顾虑,突然让学生跳过音标直接拼读单词,在她看来颇具些挑战性。毕竟学生们最初学英语时,会依靠音标这一拐杖。
不过令她惊喜的是,学生对这种新奇的单词拼读方法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增强了,这种转变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尽管每堂课教生词的时间相比以往缩短了一些,但孩子们的学习成效却并未因此打折,反而在词汇记忆和口语流利度上展现出了更快的进步。
这次尝试新的教学法,不仅让赵小美眼界大开,在教育想法和实际教学上也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她感到自己仿佛重新找回了教学的热情与创造力,那份初为人师时的自信与激情再次被点燃。
这样的实践经历让她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敢于探索新方法并勇于创新,是推动教育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
学生的积极反响,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高奖赏,这份鼓励让她在教育旅程上更有信心地迈出步伐,不断探索更多高效富有趣味的教学法,力求为孩子们在学习之路上铺就更多彩广阔的风景。
相对而言,小美还是喜欢本国文字,在她看来,母语无论是深邃的内涵还是悠远的意境,都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以唐诗为例,那些精致的诗句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灵动与超脱,读来抑扬顿挫,韵律感十足,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可当这些诗篇被译成英文时,往往难以完全捕捉并传达原文的独特韵味与微妙情感,那份由汉字构筑的美学境界似乎在语言转换之中略显黯淡,也失去了原来应有的风采。
不过同为地球人,享有同样的人类文化,语言再怎么千变万化,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比如汉语拼音里的声母和英语音标里的辅音在发音上就很相近,只不过英语的发音气流强一些,舌头的变化多一些,有清浊爆破与不爆破之分。
但真正加上元音组成单词拼读起来,也和汉语拼音没太大的区别。难就难在元音的掌握上,虽然有些基本和汉语韵母挨点边,但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嘴的开合度、轻重音节里的不同读法等等。
当然不是没有规则可循,只要掌握了基本用法,再多加以实践操练,就不难掌握它们了。
翻开中学英语课本,一篇课文后面光生词就罗列了几十个,虽然后面都标注上了音标,但多数学生没有老师领读是张不开嘴的,这也是让老师和学生们感到棘手的地方。
经过对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的对比分析后,赵小美开始尝试教学生抛开音标,直接拼读生词的方法效果还很不错,渐渐摆脱了每上新课多遍领读单词的烦琐过程,孩子们对生词也不是那么畏惧了,这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当然,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在教学上要下一番功夫,平时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和尊重也是十分重要的。
英语毕竟不像我们的母语,孩子们呱呱坠地就身临其境学习。一开始接触洋文,好奇心大,等热度过后,难度加大了,便会逐渐失去兴趣,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就会贻误时机。
教师不光只提高业务能力,自身文化修养也要不断提升。别让孩子感觉,上你的课是一种负担,甚至惧怕上课。所以,你要会巧妙的教学设计,而不是用题海来湮灭他们的热情。
新学期一开始,小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教改实践中,一个班的课程也给了她这样的底气,毕竟课程少了,时间也充裕了起来。
“小赵,刚你姐来电话,让你下课给她回个话。”
下了课,小美一进办公室,高一年级组长便笑着对她说道。
小美一听,赶紧过去把手上的课本和教案丢到自己办公桌上,快速出了教学楼往校办公室跑去。目前全校也只那里有一部对外电话。
电话机安在墙上的一个小方形洞中,位置大概到成人胸口那么高,与旁边的校长室相通。除非有要紧事,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不愿过来打电话,更多时候,都是来接听外部打进来的电话。
小美知道一定是二姐赵小莉打来的,便快速转动号码拨了过去。
“美儿,爸爸这周过生日,你们能不能来家?”
父亲过生日,他们当然得回去了,她从京城买回的特产正好带回去,不然就放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