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蕾日记》是小美参加工作几年后,暑假里去市图书馆给学生找英语泛读资料时买回来的。
当时书架上摆满了各类英语阅读小册子,她翻阅了好多,最终才决定买下它。这本书所以吸引她是因为它象一朵清新的小花,给人既朴实又典雅的感觉。
在日记里,马赛丝绸商美丽聪慧的女儿德希蕾,以真诚质朴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自己的欢乐与忧愁,无半点的矫揉造作,让读者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中,并始终与她分担所有的欢乐和痛苦。
序言里说:“有些人天天要记日记,而另一些人则记些生活中发生过的重大事情,德希蕾便属于后者。德希蕾日记所以感人,就在她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记述的每件事都曾带给她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小美之前有段日子,零散写过些日记,但是在她读了《德希蕾日记》后决定重新开始。
其实她写日记的初衷也是想练一练文笔,她觉得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非但本专业没学精通,原有的汉语底子也快丢光了,写起东西煞费劲。
黎远山那会儿常带学生下厂实习,家里只有她和刚两岁多的儿子,晚上给孩子讲完了童话故事,看着他熟睡后,她便披衣在灯下写上一两篇。
小美觉得,自小暄暄出生后都没为他写点什么,遗憾的同时,她也常被自责不安缠绕着,所以日记是从生他时写起的。
包括生时的日期、地点、体重,一周后的变化,最初对玩具的感觉,三个月后可爱的样子,五个月后显著的变化,还有对墙上字画表现出的极大兴趣。
接着是八个月后学会撒娇、不驯服的表现,头次站立学走步,九个月日见突出的个性、开始长了牙齿、饭量的增加,以及第一次会看着自己的照片说"暄暄”。
满周岁后,会说了一些简单词语,走路稳当了,门开着会去邻家串门了,跟着电视能哼哈地唱歌了,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完成些动作了,头回去托儿所被阿姨指责全所最淘气的孩子,快两岁就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直写到他快三岁。
还有一本日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
休假日,她回父母家,目睹了父亲为评职称而伏案撰写材料的情景,老父亲勤勉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却因为缺少那一纸学历证明,只能停留在会计师的位置上。
而二姐赵小莉,虽然已是工行东区支行的主要领导,业务能力更是出众,但她的实际贡献似乎都比不上那些东拼西凑来的论文,在职称评定时只能无奈地申报初级。
赵小美自己也是一样,教书几年,全心全意扑在教书育人上,对外界的纷扰知之甚少,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但在关键的晋升时刻,这些却比不上那些擅长表现的同行。
对于评优涨薪,赵小美倒不是很在意,可她心里却格外看重职称,眼看着那些教学并不比她强的人,仅仅因为年限排名靠前,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高级教师、一级教师,自己被定为二级教师之后,心里不免布满了阴霾,偶尔在家中向山爸爸抱怨几句,得到的回应却是不痛不痒的一句话:
“谁让你不善此道呢。”
年轻时的赵小美,内心敏感而自尊心强,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碰撞下,有时会显得有些个麻木,但这样的经历也悄然促成了心灵的成熟。
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让人不得不感慨,世界变化莫测,此刻的幸福和快乐,或许转瞬间就会消散无踪。那些日常中看似占据了我们大量精力的“琐事”,在生命的宏大背景下,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想想那些与我们一起开始人生旅程的朋友、同事,有多少人,已经提前走完了他们的路。。。”
书中的这些话,让她心生许多感慨,也教会了她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