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1.21
1978年10月,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向,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热潮宣告终结。散布在阳县各个偏僻角落的知青们,在历经了时日各异但同样刻骨铭心的农村生活锤炼之后,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返城机会,得以与久别的亲人重逢相聚。
到了十一月底,虽然天气转凉,冷意逼人,但这并未能冷却知青们内心的热情火焰。他们带着简朴而意义非凡的行李,胸中充满对未来的热切向往,以及对家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满心欢喜地挤上了驶向城里的大卡车,就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回返九原的知青人数最多,以至卡车装载了满满当当的人和行李,赵小美被紧紧夹在其中,几乎动弹不得。在辆颠簸行进的卡车上,她只能依靠目光去追寻那些疾速掠过的田野、村庄以及那条曲曲折折的河流。
曾经烙印着知青们辛勤汗水与无悔青春的土地,这一刻看起来既熟悉又仿佛有些疏离,它们如同一幅幅跃然眼前的生动画面,在回忆的柔光中显得更加亲近而深情。
相较于其他长期扎根农村的知青,赵小美的下乡生活相对短暂且较为平顺。她只在乡下仅度过了一年时光,期间还因意外扭伤脚踝,主要参与的劳动也是较轻体力的“挖山药”,并未真正投身到繁重艰苦的农耕劳作中,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配给的粮食和生活补助。
虽然她的下乡插队经历不像部分影视剧所描绘的那样跌宕起伏、充满艰辛困苦,也没有那么多热血沸腾的奋斗故事,但是在她的心底,这段时光同样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痕迹,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情感积累。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乡村土地上,她经历了自身的成长蜕变,体味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模式。这段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悠长的生活经历,无疑为她青春的记忆涂抹上了别具一格的色彩,并赋予了深远的生命内涵,没让她觉得有遗憾。
赵小美回到久别的家后,还没来得及享受与父母姐妹们重逢的温馨,身体就发出了不适的信号。可能是因为回城时坐在卡车里,一路上受到了寒风的强烈刺激,她的全身皮肤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红疹迅速布满了全身,比蚊子叮咬还难以忍受。后者起码还能通过涂抹大蒜之类的土方缓解一下。她极力克制着不去抓挠这些红疹,深怕抓破皮肤会引起感染。每天生无可恋的忍受着这份难熬的痛苦。
这一天,小美父亲看到小美母亲竟打算用毛笔蘸上墨汁,在女儿胳膊和背上一笔一画地书写字,说能缓解她的过敏症状,就忍不住高声劝阻:“谁告诉你说墨汁对过敏有效的?简直胡闹嘛!”然而,作为被治疗对象的赵小美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与顺从。
自打回城以后,她就被突然出现的过敏折磨的苦不堪言。吞了一把又一把的西药片、喝了一碗又一碗的中药汤,外敷的药膏也换了一种又一种,但身上的过敏症状依然顽固,丝毫不见好转。
小美母亲坚持要尝试这个民间土方法,声称以前小美姥爷在乡下帮人这样治疗后见效颇佳。赵小美心中就想,既然现代医学暂时不能解决过敏的症状,姑且就试试这些传统的偏方吧,反正都已到了这个地步,说不定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于是,她没像父亲那样表现出惊讶和抗拒,而是默许了母亲的做法,打算试试这种奇特疗法,期待真能见效,早点摆脱痛苦难耐的过敏症折磨。
母亲用毛笔蘸墨汁为她背部和胳膊上写字的那一刻,小美确实感到了出乎意料的清凉舒缓,很快就让她心理上有了一点安慰。起初,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这个疗法,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困扰她许久的过敏症状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让全家人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难道这些看似不入流的传统土小方,效果真能胜过中西药?
“我就说这个偏方有奇效吧!”小美母亲满脸自豪地说道,仿佛手中握有了足以证明自身智慧的证据。尽管小美父亲对此深感困惑,却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反驳她妈,毕竟眼前的事实不容忽视——那个曾被过敏症折磨得行动受限的女儿,此刻已经恢复活力,正在家中欢脱地四处走动。
赵小美自己也对墨汁竟能产生如此神奇疗效持保留态度,但也知道,既然因涂抹墨汁而得以康复,就不能不对母亲那份坚定和执着给予肯定。于是,她以一种既实事求是,又易于家人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