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午后,阳光洒在田里,赵小美和一群知青跟着队长张齐强下地起山药。九原人管土豆叫“山药”,阳县的人则喜欢叫它“山药蛋”。不过书上还给土豆起了个洋气的名字——马铃薯。
张齐强对“马铃薯”这个称呼不太感冒:“山药蛋这名字多顺口,一听就有咱乡土的味道,非得整什么马铃薯,听着别扭得很。我看呐,就是那些有学问的人瞎琢磨出来的名堂。”
赵小美对张齐强的印象相当好,这小伙子年纪轻轻就挑起了村干部的担子,为人敞亮大气,脸上总是总带着笑容,一点没有领导的架子。头一回碰面,他就像对待资深知青那样接纳了赵小美,这她迅速适应并融入了起山药的队伍里。
挖山药这活儿,主要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承担。像赵小美这样体格瘦弱的一些妇女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则负责较为轻松的捡拾山药工作。刚见面分工的时候,队长就是这么安排的。
赵小美看着丁晓和李洁竟然也跟着那些壮劳力一起在前面用铁锹奋力挖着硬实的土,心中不觉有些惊讶。她本以为自己应该和她们一样,而不是只需跟在后面捡拾。于是她便找到队长张齐强,希望自己能参与到前面奋战的队伍中去。
张队长却劝她道:“小闺女,那活儿你现在还干不来。虽然捡山药蛋挣的工分少,但比那些人轻松不少。李洁她们刚来的时候,也是先从捡山药蛋做起,等你过几天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劳动后,再申请做高工分活也不迟,千万别勉强自己。”
听了队长的话,她心中那股冲动顿时平息下来。她明白,室友俩与自己境况不同,她们已经失去了第一年国家给予的福利待遇,若不努力劳动,生活都难以维系。于是就不再纠结于丁晓的“欺骗”,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份虽看似简单却同样重要的刨捡山药的劳动中。
尽管捡拾山药装筐看似不怎么费劲,但长时间重复下来,对体力也是不小的考验。赵小美感觉手指已经麻木僵硬,腰也酸得几乎直不起来了。然而正是那份对山药的特殊情感支撑着她,坚持工作到了傍晚收工。
赵小美之所以对山药有着深深的感情,是因为在她那段童年饥饿的记忆里,山药是填饱肚子最实在的食物。每当冬季和春季来临,她家餐桌上的常吃的菜就是山药和大白菜。那时候,许多家庭都会腌制一大缸酸白菜,用它炖山药,再加入粉条与肥肉片,好吃极了。主食基本是窝窝头、玉米饼或钢丝面和莜面为主,这些简单却扎实的食物,几乎是他们一家挺过艰难日子的重要支柱。
赵小美其实并不怎么喜欢窝窝头——因为当年家里几乎顿顿都吃这个。那时候,“小美儿,你妈喊你回家吃窝窝头喽。”这句话不光成了妈妈呼唤她回家吃饭的口头禅,甚至每当隔壁的郝姑姑听见这话,都会笑眯眯地催促正在她家串门的小美赶快回家用餐。
相比之下,郝姑姑家的生活条件似乎比小美家要稍好些。每次她去串门时,发现他们家并没有像自己家那样经常以窝窝头或玉米摊花饼为主食。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三家就会在外面各自搭建的灶台做饭。郝姑姑家的灶台就在屋门外,每次出来进去来,就能看到他们家炉灶上正在做什么饭食。
小时候,在众多的粗粮食品中,小美觉得玉米摊花算是比较好吃且做法相对简单的。首先把玉米面调成不稠不稀的糊状,让它充分发酵一段时间后,加入适量碱面来中和酸味,确保吃起来口感刚好。接着加点糖精增加甜味,然后在抹了羊油的平底锅上,舀一勺面糊均匀地摊开在平锅上,直到两面煎至金黄就可以出锅了。热乎乎的时候吃最好,玉米摊花的口感可比硬邦邦、没什么味道的窝窝头好吃多了。
小美哥在做玉米摊花上特别拿手,和大姐相比,他从没被母亲抱怨过手艺生疏。每次都能准确把握火候,保证摊出的饼底既不过焦又熟得刚好。在赵小美心里,哥哥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发面时少量掺入点白面,这样一来,做出的玉米摊花口感会更柔软细腻,吃起来口感更好。
钢丝面是玉米面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后的叫法,虽然要拿着玉米面额外花些手工费去加工店兑换,但在炎炎夏日里,无论是将其煮熟,再与精心熬制的卤汁一起热吃,还是另搭配新鲜水萝卜、黄瓜等时蔬,淋上葱油辣椒面凉拌,都比直接吃窝头显得更讲究和诱人,极大刺激了大家的食欲。
小时候,赵小美对玉米面做的食物几乎吃到厌烦,但唯独山药是她怎么也吃不腻的。山药对她有一种无法抵挡的魅力,特别是当妈妈偶尔做那道肥肉豆角焖山药面时,好吃的令她至今难忘。同时也会回想起那次和好友翠珍在家中偷偷做豆角焖面的经历,要是当时能在里面加几块山药,估计焖面会更加好吃吧。
在小美童年的记忆里,下到菜窖取物这样的活儿通常是哥哥和爸爸来干。从她上小学三年级起,也开始能够独自完成这个任务了。每当春夏之交,地窖里的山药开始冒芽,妈妈就会让他们下去,小心谨慎地去掉山药芽,然后重新整理并整齐摆放好。每一个山药都视若珍宝,舍不得丢掉任何一个。
在那个物资不充裕的年代,大白菜和山药成了北方人家饭桌上珍贵的佳肴,更是冬季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储备蔬菜。早些时候,小美父母工作的单位会在秋季组织集体采购行动,专门去土豆、大白菜、大葱和萝卜等产量丰富且品质优良的地方采买,然后作为福利分发给员工们,为每个家庭过冬提供充足的食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