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们俩可算是回来了。”妇女主任热情地走上前招呼她们说,“这是新来的知青小姑娘,村长说让她住你们屋里,我还有事要忙,你们帮她往屋里搬东西安置一下吧,走啦。”
妇女主任没有给她们两人说话的机会,像真有急事一样打完招呼,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半上午的阳光虽然炫目,让人浑身感到有些暖洋洋的,但对面两人的短暂沉默,却让赵小美觉得心里一阵发冷。看来她们并不欢迎自己这个新来的人。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来之前她以为自己会有个独立的房间,更不喜欢和其他女生同住。又不是亲人朋友,多不方便呀。
“你好啊,欢迎加入知青队,我叫李洁,你呢,小姑娘?”年纪稍长的女知青先笑着上前伸出手自我介绍说。赵小美也慌乱地伸出手回应了她。
“我叫丁晓。”剩下那个女知青不冷不热介绍自己,说完也不理会赵小美的反应,提着铁锹就打算开锁回屋。
“丁晓,我们还是先帮着她把这些行李搬进去吧。”叫李洁的知青提议说。
“我自己能行的。”赵小美连忙说,同时心里也很感激李洁这个女知青。她看上去应该和自己的二姐年纪相仿,性格也同样敦厚。
丁晓没有理会俩人的话,但还是面色不善的过来帮着她们一起搬了起来。
“小姑娘,你带了这么多初高中课本做什么?”李洁前面提着那捆书,回头好奇地问赵小美。
“我想复习。。。”她犹豫着回答。
“你是想复习考大学,对吗?”丁晓直接了当地问道,见赵小美轻轻点头,和李洁两默契地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李洁进了屋,把那捆书放在地上,然后很亲切地问道:“小姑娘,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当听说赵小美来自九原一中时,两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丁晓忙拉着她坐在炕边,急切地问道:
“你快给我们说说,现在咱们东区是不是已经有高考补习班了?年底是否真能恢复高考?教育部的正式文件下来了没有?”
李洁忙过去把门关上,也一同坐到了炕边,充满期待地看着赵小美。
感受到两人热切的目光,赵小美知道自己不能敷衍了事。于是,就将从李士林那里听来的关于高考补习班和教育部文件之类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两人。毕竟学校和社会上都在为此行动,这并不像空穴来风。而且,她知道李士林的姑父还是大学讲师呢,更不会欺骗他。
原来,这个知青点只有不到十名知青,他们都是九原糖厂的子弟,在这里插队已经有几年了。其中几个学习好的男知青已经收到家里的来信,还有厚厚的复习资料。他们白天在田里劳动赚取工分,晚上则抓紧时间在灯下偷偷的复习备考。但他们心里仍然有些不确定,担心国家是否真的会恢复高考,会不会让他们空欢喜一场。
“你们不用担心,听说这个月底就会下文件了。”赵小美安慰俩人道。
“你看,我就说你别担心嘛,这下你心里可踏实了吧?”丁晓笑着拍了拍李洁的肩膀说道。
“嗯,踏实了。咱们赶紧先帮小美同学把东西搬进屋安置好,一会儿做面条吃。老话说:‘送行饺子,接风面’。”李洁心情大好的笑着说道。
这个大概十一二平米的小屋内,空间利用得相当紧凑。一进屋,就是几乎占了房间大半面积的土炕。地上没有桌椅板凳。右侧炕靠东墙的地方,整整齐齐放着三个小木箱。作为新来的住户,赵小美的木头箱子被放在最外头,紧挨着炕边儿。
木头小箱子还是小美父亲连夜赶工,用了十几块精心挑选的木板钉装而成的。箱子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她过冬的棉衣棉裤以及几件换洗衣物,就这已经装得满满当当。小美母亲告诉她,等过年回家时,再把春夏的衣服带过来。不过现在看来,除非将冬天的衣物倒腾出来,否则真没地方再放其他衣物了。
在北面的炕头上,三床被褥整齐地叠放在一起。赵小美的被褥在最西边,与她在家时一样。只是靠墙那边少了她大姐的陪伴。丁晓的被褥位于中间,李洁的则紧挨着木箱子,在最东侧。这个位置方便看书和写字,光线极佳。
赵小美有时睡醒一觉,见房间的小灯泡还亮着,李洁则伏在她的小木箱上奋笔写着东西,她的箱子是整体结构,刷着暗黄的油漆,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脱皮,但比起她和丁晓的要普气多了,而且上面很光滑,和小书桌一样,一点都不磨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