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从小学开始就是同学们公认的优秀学生赵小美,在高中毕业后,却做出一个令人没想到的决定。原本按照大家的想法,如果年底高考恢复,她应该会专心复习,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没有选择这条常规道路,而是报名参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样的选择让她的亲朋好友们感到十分震惊和不解。
和赵小美一起从初二走到高中的袁红、徐翠玲,对于好友这个突兀决定感到十分的困惑和不解。当李士林得知此事时,感觉像是晴朗的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惊在了原地,心中满是疑惑和迷茫。他实在难以理解,小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令他难以消化和接受的事实。
李士林的心情既复杂又沉甸甸,不由得对小美及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同时也为自己对此事的无能为力而深感无奈。他开始重新审视与小美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她内心的所思所想和追求的目标。他急于想知道是什么驱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未曾注意到的。
临近毕业时,班主任王志忠老师多次在班级内进行动员讲话,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参加上山下乡。尽管高二(三)班分配到的三个名额一直无人问津,但备战高考的同学也不占多数,其中一部分还处在是否要参加高考的犹豫状态。赵小美正是这些犹豫不决的学生之一。
而大多数同学遵循家庭规划和建议,学习成绩优秀的打算进入机关单位做文职或去学校当教师;成绩较一般的同学,则倾向于选择进工厂打工。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已逐渐步入尾声,自愿报名参与此事在多数人眼中近乎被视为一种“愚行”。班级中仅有的三个名额完全基于个人主动意愿,而无任何强制性规定。让李士林深感困惑与不解的是,赵小美竟毅然决然选择投身于这项被视为“傻瓜”之举的行动之中。
李士林深感困惑,无法揣测小美在高考制度即将恢复的有利形势下,何以坚持选择下乡务农这条少有人走的道路。之前人们投身于上山下乡运动是情势所迫,而如今,在大环境已然迥异的情形之下,她这样的抉择显得尤为独特且出人意料。
他坚信小美家人肯定不会支持她去农村插队落户的。尽管教育部尚未正式公布相关文件,但高考制度的恢复已然是大势所趋,社会与学校都在积极筹备各类高考补习班。在李士林看来,随着高考制度的重新确立,预计从明年起,“上山下乡”运动将不会再大规模开展。小美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下乡插队,显得尤为不合时宜且令人费解。
李士林的堂哥堂姐中,就有两个曾响应号召去边远山区插队当了知青,所以他深深了解这种离别带给家中的父母无尽的担忧与思念之情,因此,他不希望小美也走上同样的道路。
在情感层面,李士林对赵小美确有一份难以言表的亲近之情。自小学起,他就对同桌有着特别的关注与好感。当得知她也转入了一中,他原本因离别而滋生的失落和苦闷情绪瞬间被喜悦之情冲淡,内心深处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期待着两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初中阶段,李士林与赵小美的交集相对有限,他只能在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操时,借机默默关注她的一举一动。而上下学路上,由于小美总是跟她姐一起上下学,使得他难找机会与她深入接触。
进入高中后,原本应被编入尖子班的他,特意请求班主任将自己调整至小美所在的三班,以期拉近彼此的距离。虽然班级中出现了蓝定筠这一变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士林判断他们之间仅是普通的同学友情互动,并认为俩人的交往仅限于互帮互助。后来在与她的聊天中,他也逐渐了解到她在初中班时的一些经历和事情。
尽管后来的一些迹象表明赵小美可能对蓝定筠持有好感,但李士林坚信她不会真正倾心于像蓝定筠这般外表俊逸却略显阴柔气质的男生。
“是我,阿姨,赵小美在家吗?”李士林没想到自己还被赵小美的母亲记着。
“还没回来呢,也不知道又去了哪个同学家玩,这都要吃饭了,还不见人影。如果有急事,我让她妹妹去找找?”赵秀儿看着李士林那副气喘吁吁的样子,推测他可能和最早一样,带着学校的紧急通知来找女儿的。
“不急的,阿姨,我就在家等等她吧。”
李士林赶忙对迎他进门的小美母亲说道,心想,正好先从她母亲这里打问下情况。
“李士林,我听我们家三闺女说你要参加高考?”
“是的,阿姨,我正打算报学校的补习班呢。”
“补习班?你确定,今年真要恢复高考了?”
小美母亲不相信的问道,这些天她也在班上听储户们说起要恢复高考,还以为都只是小道消息。
“阿姨,虽然现在还没正式下文,但恢复高考是千真万确的事,您没听说咱们区里好多地方机构和学校都准备办高考补习班了吗?反正我们一中已经在筹办了,下个月就会开始招补习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