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咏章借坡下驴:“其实我是看到蝉姐那边的店,她卖的东西很杂,但是眼光很好。这些新款刚出来,她就上了货,我才知道她和那个服装厂的也认识,我就想这么巧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单独做这个……”
苏广复听她说起蝉姐,才冷静了些许,让她先回去等消息。
之后华咏贞结婚,她忙着开学,去市区医院,等她回到北城,苏广复那边已经把项目推动起来了。
她之前的钱放在书包里被搜出来过,以她现在的年纪连个存折都办不了,只能像松鼠藏果实一样,东一点,西一点,大头直接放在苏广复那儿了。
好在外婆的病情稳定了,她的枷锁卸下来了。
冯月梅不找她,她都要来冯家找人的。
冰棍和西瓜生意做不长的,都是季节性的东西,冯家人也不是完全不动脑子,期间他们想过换品类,但一方面没稳定的货源,一方面他们也不敢大的改动。
在此期间他们还短暂的卖过莲子和藕,卖过菜,都是又累又不耐放,没赚到什么。
找到新方向以后,冯二哥和冯四哥还是每天去卖西瓜,准备把手里的货清掉就结束,冰棍则彻底不卖了,也不是他们不想,是曹老板的冰厂不出冰棍了,冰棍厂停供了。
冯家的另外三个则整天跑门面那里管装修,他们没打算请人,能自己做的就全自己做,华咏章放假的时候去看过几次,看着粗犷的桌椅板凳,无奈的把冯月梅叫出来,两个人嘀嘀咕咕,第二天就招了专业的木匠来做活。
等一切筹备好,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天气转凉,但冯家却都喜气洋洋的。
北城小吃是一大家子做,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确定客流量做的不够卖,之后渐渐走上正轨。冯家还是老模式,家里最小的那个当家,冯月梅又听得进劝,华咏章指那她打那,生意不好是绝不可能的。
甚至没上什么才艺,早上煮粥和包子,味道就是秀水村稀松平常的味道,但胜在用料实在,舍得放肉。
中午就是家常小炒,连个菜单都没有,一切菜谱全凭当日冯家采购了啥新鲜蔬菜,反正万物都可和肉炒,有手紧的学生想吃也吃得起,不放肉的酸溜土豆丝,手撕包菜,照样香的下饭。
小心机的地方在于大米,华咏章原本让他们采购大米,冯家不肯,乡下谁家没有米啊?
他们把自己吃的大米搬来店里,没想到他们吃习惯不当回事的大米,在饱受食堂难吃大米摧残的学生嘴里都惊为天上米。
见学生们喜欢,他们每次都煮很大量,剩下的大米就做炒饭,每天都卖到锅底都被铲干净。
现炒菜和隔壁店做的品类撞车,但北城小吃的米饭好吃,量大管饱,开业以来免费送粥,以至于每天到饭点,冯家除了躺着不能动的冯大河,全都跑前跑后忙的脚不沾地。
华咏章每次去人都爆满,一开始她还有专属位置,后来连在后院躺着的冯大河都被搬到前台负责收银,她就只能打包。
她带着自己的饭盒过去,打包好拎着就溜回教室吃。
华咏章真的很替冯月梅开心。
同时,由于她天天吃着由冯家人特意给她搭配的伙食,不过半个月,她就感觉自己好像长肉了。
北城的稻谷是十一月初才收,华咏章本该回去帮忙的,但她回去两天,发现家里就两个人忙。
华长清和华元璋都在上班,郑雯一个人忙的腰都直不起来,还踩着时间点回家给他们做饭。
华咏贞那边当时在闹分家,杨家的也没上门帮忙,于是等华咏章回来,郑雯出了一口长气:“可算回来个人来帮我了!”
华咏章还是心疼她的,但她如今说到底也就十四岁,她们娘俩在地里割那些一望无际的稻谷的时候,家里的男人们呢?
享受着妻子的心疼,视女儿的作为为奉献。一个在享受妈妈的关爱,将妹妹当作冤大头血包。
华咏章在第一天之后,就劝她妈请人来做:“我们家十几亩地,光靠你一个人要忙到什么时候?既然爸和哥都在工作,就用他们的工资来抵人工。”
郑雯欲言又止。
华咏章恨铁不成钢,她就记得前世这个时候她哥已经被辞退了,怎么如今毫无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