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书清讷问道:“何事?”
话音刚落,梁木坠地,寺墙轰塌。寺内早已是乌漆一片,可在大雨的浇淋下,百两黄金正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在雨帘中格外夺目。
沈书清瞠目结舌,百两黄金处,正是原观音神像的位置。
钱斯源冒着大雨匆匆赶来,见到眼前景象不免一愣。
“看来大理寺和工部今夜无法安睡了。”钱斯源自嘲地笑道。
数百两黄金高叠于正中,吸引来周围众人的目光,无人不再观赏。
沈书清仿佛脚底生根,挪不动道。她好像料到了这一场大火背后的阴谋,可她却束手无策。
黄金观音案一出,盛宁帝早朝命大理寺同刑部严肃彻查,不得有误,工部犯下大错,钱斯源和沈书清勒令停职。
清居内,竹木葱茏,是老王特意吩咐人栽种的,时逢春日,自然茂盛许多。沈书清坐在竹林中的石凳上,拖着头发呆。
她仍忘不了火海的凶猛,仍忘不了自己看到僧侣们尸体时的悲痛,仅仅回忆就如剜心刀绞般,叫她如何放得下。那百两黄金显露于世,偏偏一切都这么巧合,她倒是分不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若是人为,谁又是这幕后的推手,这百两黄金的主人又是谁?
老王迈着快步走近,竹叶随风微动,沙沙作响。沈书清微微抬起头,木讷地看着老王的身影。
老王躬身传话道:“大人,大理寺已查清起火的原因。”
沈书清这才有了精气神,直起身来问道:“是何原因?”
老王顿了顿,缓缓开口道:“回大人,大理寺在永济寺后发现佛香河经文的痕迹,说是有人坏了规矩,趁还未开寺便先来烧香拜佛,未注意火势渐大,蔓延至寺脚,寺墙处正好又放置了木头,连累了整座寺。”
沈书清认真地听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可她没有多问,只是提了一句:“那人呢?”
“陛下下令,不能活命。”老王回道。
沈书清长叹口气,摆了摆手,让老王退下了。
夜晚时分烧拜,虽听着荒唐,但也不是不可能,陛下肯信,大理寺和刑部必是拿出了十足的证据,让人无法反驳。可那夜明明起的是北风,若真如大理寺所言,那火势一起,必然是往山上走,怎会让整座寺陷入熊熊火海之中。众人相信,沈书清不信。本来她不敢确定是人为,可大理寺此等胡扯的缘由一出,她越信其中大有蹊跷,这场大火的目的只怕是与那黄金脱不了干系,可僧侣们的性命不是尘泥,不能就此算了。
永济寺早已被重重围起,沈书清趁着夜霜弥漫,踩着银月的霜华,绕开侍卫,翻跳进了永济寺。
永济寺内火燎的焦味还未消散,寺内早已面目全非,物什凌乱地歪倒在地。百两黄金处,重兵层层把守,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沈书清先去了后墙察看,若按大理寺所言,后墙应当损毁最为严重。可后墙仍留有残垣,并未尽数烧毁,反倒是寺门正殿处,竟已看不出全貌。
她贴着后墙从侧院绕至前门,避开黄金处的重重侍卫,独自细细探勘着前院。
前院的寺墙已黢黑一片,只剩黑砖残瓦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无声地呜咽。沈书清伸出手,用手指在墙上划了几道,凑近鼻子嗅了嗅,烟熏味刺鼻难闻,直逼呛人,她险些忍不出想打几个喷嚏。
稍稍平复适应些,她又凑近闻了闻,焦炭烟熏之下,还藏着细微淡淡的火油的味道,不易让人发现。
沈书清不由得一惊,眉心蹙起,片刻之内能让这火如同猛兽一般吞噬永济寺,这火油想必是出了不少力。
放火之人只怕是早已知道寺中观音内藏有百两黄金,真金不怕火炼,不至于被火瞬间烧毁,又或者说他算到了那夜会下一场大雨,算好时辰,火将外层的观音神像烧去,留下内里的百两黄金,等雨一落,火势扑灭,这黄金就再也藏不住,火烧时永济寺周围这么多人,观音中的黄金就再也不是秘密。
大理寺不可能查不到,却非要用如此奇怪的理由胡诌。
傅深,他在隐瞒什么?
难道是李玚的手笔?
沈书清不禁感到背后寒风骤起,手脚冰凉。她不愿相信是李玚,全身抗拒着这个念头。
与其说是不愿,更不如说是不敢。
她惧怕同他形如陌路,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她稳了稳心神,悄声离开了永济寺。此时臆想多是无用,还得查清火油来源,方可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