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甲辰,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去世。
刘邦去世,守在他身边的是吕后。刘邦都死了四天了,吕后密不发丧。至于为什么?因为吕后很害怕。吕后和审食其商量说:“各位将领们之前和皇帝同为编户平民(出身都差不多,有的可能更高一些),如今北面称臣,为此常常怏怏不乐(觉得怎么就矮人一等了呢)。现在要事奉年轻的皇帝,(心里会更不高兴,)不把这些人都灭族,天下不会安定的。”
这些话对吕后来说有没有道理呢?是有一定道理的。吕后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知道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将们心肠有多硬,手段有多狠辣。刘邦活着吕后不痛快,刘邦死了,吕后又觉得没有靠山。她跟这些将领们可没有什么情份,这些人还可能因为她杀了韩信和彭越忌恨她。自己那软弱的儿子能不能保住自己很难说。
但是过不过分呢?也是过分的。人家的地位都是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是人家应该有的报酬。你因为人家有潜在威胁就要灭人家全家,真的过分。尤其在实力不强的时候,只会导致强者们联合对付你。
从这一点看,吕后的格局和刘邦比还是差不少的。大概是因为刘邦上马能打,而吕后作为一个不能出征,还做过战俘朝不保夕,回来后被刘邦长期恶意对待的女性,安全感丧失的太多了。
皇帝死了这种事瞒不了太长时间的,死人不能吃饭,不能排泄,还会腐败散发味道。伺候刘邦的宫人们也惶惶然不知道会不会灭口。吕后的顾虑就被有心人知道了。
然后有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郦将军郦商。郦商跟审食其关系还是不错的,就劝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驾崩了,皇后到如今四天不发丧,还想要诛杀将领们。如果真是这样,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士卒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统率二十万士卒平定燕、代。(外面那么多兵),这时侯如果他们听到皇帝驾崩,皇后要将领们全部诛杀的话,他们一定会带着大军回来进攻关中。这样大臣叛乱于内,诸侯造反于外,天下覆灭就翘足可待了。”
审食其进宫把这些话告诉了吕后,吕后也能衡量利弊,于是在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等在关外的卢绾听说刘邦去世了,就逃亡匈奴,然后被封为东胡卢王,在匈奴不断在骚扰和忧虑中死去。
丙寅日刘邦下葬。己巳日,立太子刘盈为皇帝。大家一起到太上皇庙,群臣们都说:“先皇帝出身微末,拨乱反正,平定天下,是汉国的开国皇帝,功劳最高。”所以给刘邦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刘盈继承皇帝的称号,就是孝惠帝。孝惠帝下令各郡和各国诸侯建立高祖庙,每年按照时节祭祀。古人重生又重死,死后祭祀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利于维持忠诚。
等到孝惠帝五年,孝惠帝想到刘邦思念牵挂沛县,就把沛宫作为刘邦原庙。当年刘邦所教唱歌的一百二十个儿童,都让他们做汉高祖原庙中演奏音乐的人员,一旦有缺额,就立刻补上。
汉高祖一生有八个儿子。长子是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据说刘邦跟一个寡妇的私生子;次子就是孝惠帝,是吕后的儿子。三子是戚夫人生的赵隐王如意。再往后是代王刘恒,后来的孝文帝,是薄太后的儿子。下一位是梁王刘恢,吕后执政期间改封为赵共王。再下一位是淮阳王刘友,吕后执政期间改封为赵幽王。再下一位是淮南厉王刘长。最后一位是燕王刘建。他的八个儿子里出了两个皇帝,其余的都封王了。荣华富贵有了,过得好不好,我们后面吕后篇和汉文帝篇里会有交代。
关于刘邦能得天下,太史公司马迁说:夏朝的政治治理之道在于质朴厚道,质朴厚道的弊病在于会让小民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的人以恭敬讲究威仪治理天下。恭敬讲究威仪的弊病在于使小民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人用讲究尊卑等级来进行统治。讲究尊卑等级的弊病在于使小民百姓不能以诚相见,而补救不能以诚相见的办法没有比以质朴厚道为政更好的了。
夏、商、周三朝的治国法则好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周朝和秦朝之间,可以说是讲究尊卑等级的弊病都暴露出来了。秦始皇赢政不但不加以改变,反而采用严刑峻法,难道不荒谬吗?所以汉朝兴起,面对过去的弊病,改变了治国法则(简化律法,让百姓有章可循又不会动辄得咎),使百姓不倦怠,就是符合天道的精髓了。
汉朝规定每年十月诸侯王到京城朝见皇帝。车服有定制,皇帝的车子用黄缯做盖的里子,车衡左边竖立毛羽制成的幢。汉高祖安葬在长陵。
至此,《高祖本纪》结束,至于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对刘邦的品行进行评判,其实字里行间已经评判了。
刘邦性格里面有很多矛盾点。比如说豁达,戏谑,看不起读书人,爱骂街。但是,心胸宽广,仁爱,会用人,极其坚韧,推行的政策符合天道。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但是对吕后及其子女的冷酷无情,也真是渣的不得了。
至于执政后期,诛杀异姓王也好,换太子也好,高层斗争也都尽量限定在高层而不牵连中底层官吏百姓,虽然是局势需要,但也是有心胸有格局的人才做得到的。大家自己品吧。
刘邦死了,刘盈继位。但是刘盈的皇帝做的实在不怎么样,所以司马迁写本纪的时候把刘盈踢出去了,而是写了他的母亲吕后。我们《吕太后本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