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时候提出来的。在秦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因为古代绝大部分的路是土路,而土路的硬度往往是不够的,尤其是下雨以后,车辆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根本无法通行。就算是晴天,如果有重物,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硬度比较高的车辙。
为了便于运输,秦国依据车辙的宽度铺设路轨,尤其是长途运输的时候,车走在轨道上,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的磨损。有利于秦国的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
统一以后,车同轨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内部的军队和资源调度,平定叛乱。可以参见民国时期某地的铁轨完全跟其他地方不一样,中央政府的军队入不了地方。此路不通是搞割据的好方法之一。
而且即便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路轨,车辆的大小统一了,也是整体有利于在土路上加速的。当然,我们也要讲同轨的只能是一些重要的地方,大城市,小的地方有几辆车,有没有车还不知道呢。抓大放小,条件所限,主干道能达到标准就很好了。
3.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这件事主要影响的还是中上层,有书可读的都是极少数的,但就是这极少数的人直接或者间接统治着广泛的民众。
文字统一,知识垄断,限定了你只能学那些东西,二十年一代人,你或许很多不服气,但是后代只知道那些,只能靠那些去生存,思想就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祖先其实一直都在寻找统一思想的方式,从黄帝规定服饰,到颛顼在蚩尤部落搞政教分离,再到后来的各位帝王,都是在给你划道规定你怎么走。不过是秦国实现了大一统,要守规矩的地方也变大了,规矩也越来越细了而已。
当时秦国的疆域东到海边及朝鲜半岛,西到临洮、羌中,向南到了窗户向北开的地方(听起来像赤道或者以南,太阳在赤道,赤道附近太热,所以窗户北开以求凉爽,赤道以南的话就更好理解了,太阳在北边,所以窗户向北很正常)。结合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到了接近赤道的地方。向北的话,占据黄河,并且占据阴山以及辽东地区。
4.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到咸阳。
关于这个政策应该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参考当年吕不韦一个卫国的商人,看着异人奇货可居,谋成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的“仲父”,我们就可以看到商人的势力,尤其是大商人大富豪能做到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这些大的富豪有部曲,相当于有兵,有钱,有粮,还很大可能熟悉各国关卡地势兵力分布,也都跟各国权贵相互勾连(能被剩下来的或多或少都对秦国投过资),他们可以拥兵自重,可以影响一方,可以操纵物价,是不得不合作又不得不防的一群人。所以把这些人管理住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而迁二十万户这是一个大工程。
首先这些不单单是秦国富豪,还有原六国境内富豪。具体这些人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心系旧国很难讲,最少在旧国不是亡国奴,很可能可以跟大贵族们掰腕子,到了咸阳秦始皇眼皮子底下,什么待遇不好说,你就算再能带,能带多少人呢?咸阳能给你划得地盘有多大呢?就算有兵也只能放在外面,远水不解近渴。
其次,人要走,财也一定跟着走,不说沿途安不安全,到了咸阳,自己的营生能不能做,依照什么规格做,在什么规矩下做都是按照人家划的道走。
第三就是,一走一大家子,想做点小动作也得小心翼翼,一大家子都是人质。就算你自己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爹娘老婆孩子还能都抛得下?天下大一统了啊,除非去边疆地区,人生地不熟的话,打一片新地盘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有个水土不服的说法呢。
不管私底下怎么样,表面上大家都要表态到咸阳去。要说也能积聚咸阳的人气财气,带动咸阳及其周边经济发展,但是养活这么些人,粮食蔬菜等等要及时供应上只怕有难度,参照后期秦二世时期咸阳粮食不足。
不能只管理商人,六国的遗民,好的东西尤其是礼器也是要安置的。秦国历代君主的宗庙和章台、上林都在渭水以南。而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会模仿这些国家的宫殿样式,在咸阳以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相似的,这些仿建的宫殿都向南临近渭水,天下统一以后,从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一带,这些宫殿之间的复道和环廊连绵不绝。始皇从诸侯国抢来的美女、钟鼓,也都安置在这里。
想象一下,站在咸阳的高处,往北一看,一大片的宫殿群,代表着“天下我有”,这就是朕打下的江山,是不是很带感?至于美女钟鼓之类,钟鼓可能比美女更受重视,因为代表的是国家政权,美女,哪怕是公主又怎么样呢?秦始皇看起来就不是看重女色的人,或者说他可能睡过很多女人(参照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但真正上心的不知道有没有(秦始皇没有正式的王后,更没有立皇后,公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的生母都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和人放进去,不过是大玩具里面填充小玩具,看着出成就感连带震慑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