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斯去韩国,韩国的君主很发愁,就跟韩非商量着怎么削弱秦国的实力。
韩非也是历史上的名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跟李斯一样也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本身出身是韩国贵族,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国富民强,然而韩国的状况积重难返,朝政不是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他只好闭门写书,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后来的结果是韩非去秦国看看。
也是这一年,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游说嬴政说:“以现在秦国之强,各位诸侯看起来就是郡县的首席官员一样。但是我还是担心各位诸侯会合纵,出其不意地联合起来。这也是智伯、越王夫差、齐湣王失败的原因。所以希望您不要吝啬财物,一定要贿赂各国的大臣,不要让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打乱他们的谋划。按我的推测,您只要舍得出三十万金,这些诸侯就是您囊中之物了。”
据考证,有人说一金约等于一万钱,等于十分之一个嫪毐(嫪毐的赏金是钱百万,相当于十金),也有人说一金约等于六千到七千钱,嫪毐的命就大约相当于十四到十七金。所以三十万金大约相当于两万到三万个嫪毐,是相当巨大的一笔钱。
再举个例子,当初吕不韦在赵国投资异人,最开始也是给了异人一千金,车马服用就尽够了。见到华阳夫人是花了五百金购买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异人变成子楚,当了秦太子。异人从赵国逃跑的时候吕不韦贿赂看门人六百金。三十万也相当于秦始皇亲爹五百个逃命机会。
然而嬴政很动心,按照尉缭的计划实施,诸侯国内的人能收买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干掉。每次见到尉缭都非常恭敬,“衣服食饮与缭同”。咱也不知道是说嬴政的饮食偏好都变得跟尉缭相像了(迁就尉缭的口味与品味),还是把尉缭的餐饮服饰规格提升到跟自己一样的水平,反正吧,天底下的人都知道嬴政看重尉缭。
尉缭反而有些惶恐,他跟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关于这段描述有很多种翻译,大概是说嬴政高鼻梁,细长眼,胸骨畸形前突,声音似豺狼,刻薄少恩,有虎狼之心。不得志的时候会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甘居人下,一旦得志就会相虎狼一样凶猛。现在,我不过是一个布衣平民,秦王见到我的时候却放下身段表现得我比他尊贵。假如有一天他真的统一了天下,那天下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奴隶。我不能长时间跟这个人在一起。”
然后尉缭就跑了。结果没有跑成,让嬴政给发觉,一定要留他在秦国干事情,还封他做“尉”。主管军政,采用他的政策,在采取军事手段的同时,用金钱加剧腐化六国的内部势力。
关于这一段,我想补充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尉缭是魏国人,据说是也鬼谷子的学生。他具体生平年月不详,姓不详,因为做了“尉”,所以被称为“尉缭”。说起来尉缭是间谍的可能性也不低,毕竟他提出的腐化六国的政策实在太花钱太花钱了。
当然从执行成果看,也是效果卓著。毕竟对有些当大臣的来讲,上头总是要有人管着的,眼看自己这边大厦将倾,留条后路是人之常情。而没什么远见卓识的,钱到手里不花白不花,我不花便宜别人去花,还不如我来花;至于“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我活不活得到还不清楚呢。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些人帮着秦国挖自己国家墙角挖得不亦乐乎。
这项政策到现在其实也继续为各国所使用。别说手段脏不脏,政治和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判断体系。你觉得自己国家的士兵的命和自己国家的钱比,哪个更划算些?如果士兵是你的亲人呢?如果是你自己呢?
至于别国的腐败?“在其位谋其政”,这世界好像不需要你管的那么宽。至于外国的间谍,那就对不住了,该抓的时候不手软,该用的时候不心软是基本要求。
第二点,“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如果单从外貌看“蜂准”有没有可能是鼻头像一只峰趴着一样,有一部分垂下来超过鼻翼,类似于相术上讲的悬胆鼻?毕竟“准”这个词,在古代主要指鼻头,鼻头就像一只蜂,蜂肚子肥厚,底部超出鼻翼而圆滑丰润。眼睛细长,在相术上讲,眼睛细长的男人性格多沉稳,善于考虑问题,并且具备察言观色的本领,能够揣摩体察别人的心思,性格却比较内敛,喜欢把真实的感情藏于心底。这跟嬴政前期的生活经历对的上的,不管是做人质还是前期对吕不韦嫪毐的隐忍,连同对待尉缭的态度,都说明嬴政能忍。
至于说“鸷鸟膺”,有人说是胸骨高耸,畸形,并以此推算嬴政得了软骨症身体不好,(以他幼年时期作人质的经历看是有可能的,赵国苦寒,赵国人又仇恨秦国,所以他小时候身体不好讲的过去),也可能是说他习惯性挺胸,保持姿态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