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向秦昭襄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甘茂,常在秦昭襄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严君疾就跟魏国和解撤兵。
至于甘茂为什么把武遂还给韩国也是一个迷,大概可能是要交好韩国去打齐国,至于为什么打齐国也是件很迷幻的事,秦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应该和齐国交好更合适,而且后来甘茂跑到齐国避难还当了官。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恰巧又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所以逃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大权在握。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
苏代应承下来,完成外交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昭襄王说:“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肴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展,他都了如指掌。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太有利呀。”
秦昭襄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
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您不用,别人也用不上,不就安心了吗?”
秦昭襄王说:“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回去一定没好果子吃。
苏代又对齐湣王说:“那个甘茂,可是个贤人。现在秦国已经赐给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由于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邀请不去秦国。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齐王说:“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安抚厚待甘茂家族。
后来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跟秦国通婚,两国关系看起来蜜里调油。秦昭王就派人对楚怀王说:“希望您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怀王也知道甘茂的能力,也希望甘茂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
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
楚怀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
范蜎回答道:“不合适。那个史举(甘茂的老师),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却很恭顺。以秦惠文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因为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就不是好事啊。
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大王您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忘记把这种策略用于秦国,让甘茂去秦国坐相国,我认为是战略性错误。您要是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向寿这样的人更为合适。向寿本身就是楚国人,并且跟秦王是亲戚,自小跟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
于是楚怀王派使臣去秦国,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当相国。秦国也终于让向寿担任了相国。
说实话我实在没有理清楚这个点,就算宣太后是楚国人,目前也跟楚国外交关系亲密,刚刚联姻蜜月期,对于其他国家政局的干涉这一点,如果没有明显弱于对方,不会轻易答应把重要的位置留给对方看中的人。
这种妥协,要么是宣太后昭襄王本身就偏向于向寿,要么两方都在向寿这个人选上表明自己的妥协态度——既是宣太后娘家人,又是昭襄王发小。
而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次回到秦国,后来死在了魏国(不知道是出使,还是人才的再一次流动)。但他的后代继续留在了在秦国,最少明面上被优待,到吕不韦执政时期,孙子甘罗大放异彩。
我们看那个时代,真正有能力的个人,被尊重被防备,大放异彩却也是走在风口浪尖上,随时有可能被吞没,真的是波澜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