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场战争是商鞅搞阴谋诡计胜的。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魏惠王的同母弟),说:“我当初在魏国的时候与公子您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我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信到手后,公子卬居然信了!一国公子,一军将领,他居然就因为私交就信了!然后赴会的时候就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了。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献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没费什么大力气就赢得了一场大胜仗,商鞅因此被封为列侯。
我们看商鞅是文治武功双重人才。文能改革变法,武能打仗攻城,还能特别不要脸,不讲情面。所以他能得富贵,不是没有原因的。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国跟三晋在雁门发生战争,俘虏了将领魏错。这次应该是魏国联合赵国韩国打秦国。有人说韩国魏国不是才打了仗吗?这国家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需要的时候握手言和什么的不要有压力。
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惠文君继位。这一年,商鞅被杀。
原因呢,就是我们前面提过一句的,秦惠文君讨厌他呀。商鞅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政令根本下达不下去,来自旧贵族上层的抵抗太大了,还有人撺掇当时是太子的秦惠文君犯禁。
要知道,商鞅变法总体时间不过二十来年,秦惠文君还没出生的时候,孝文王就打算变法了,秦惠文君的犯禁,很可能就是小孩子完全搞不明状况,被人当枪使了。秦孝公不会不知道儿子被人当了工具,他怪不了自己儿子,可不会不怪别人。商鞅也要考虑变法进程的事,他就讲说:“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意思是,变法进行不下去,主要的阻力还是来自贵戚。您真的想要达到效果,请从惩罚太子开始表明决心。但是,不能对太子施行黥刑,那就惩罚教导他的师傅吧。”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公族,赢家自家人),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公孙贾(公族赢家自家人)。从那以后,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新法实行四年,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就是把鼻子割了。受刑后的公子虔闭门不出,伺机报复。他是太子师傅呀,师徒感情深厚呀。
秦孝公去世,公子虔等人就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就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魏国后被驱逐回秦国。
有人说魏国为什么不重用商鞅啊?第一,魏国人恨死商鞅了,商鞅带兵攻打魏国多少回了,河西得很多土地怎么丢的?何况当时的魏国的君主还是没有接受公叔痤建议放商鞅跑的那位;第二,秦国已经很强了,为了一个商鞅,得罪秦国并不划算。
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回封地商邑,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毕竟惠文君也曾经没面子了很多年,而商鞅的实力也已经让人感到威胁,他也真的起兵造反了。
据说商鞅曾经求人收留他,但是他已经公布的那些法律,尤其是严控人口流动和连坐制度,让人根本不敢收留他。这算不算“作茧自缚”呢?毕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是可能互换的。
但是有件事我们要讲一下,商鞅人虽然被杀死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了。毕竟变法的效果有目共睹,秦国的强盛大家也都是受益的。
所以换个领头人是不是整体政策都要换,还是要看现实情况。我好讨厌你,但你做的饭真香,我还是会继续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