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52章 秦本纪(十四)

第52章 秦本纪(十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两岁的小孩子懂个屁的国家大事,朝政由太后,也就是出子的妈妈主持。小皇帝执政或者后宫执政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重用宦官。

女人也好,孩子也好,住在深宫,最先最多接触的就是身边伺候的人。这些人又跟太后小皇帝亲密,出了事他们基本也活不了,所以站在同一战线。出子的母亲也一样,作为一位年龄不够大权威不足的女性,她很难正式接管到大臣的势力,能派出去的除了娘家人中的男性,也就是宦官了。宦官也是人,也有立场和野心,虽然有一部分是罚没的贵族,但他们真正接触的的国计民生有没多少,见识大部分浅薄,就是不浅薄,也没有多少可以指挥的动的能量。所以,很多大臣看不惯,干脆辞职不干了。

高层辞职不干,百姓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就想返回秦国。

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由庶长(军队领袖)菌改迎立回国。出子的母亲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秦献公与哗变的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秦出子和母亲双双被杀,尸体被“沉之渊旁”。简单点说就是扔水边了,水来了没准给冲走了。

秦献公正式继位。因为秦国从秦厉共公时期开始,君臣关系就很紧张,出现很多君弱臣强,甚至以臣弑君的事情,所以,相比较,晋(赵魏韩,主要是富国强兵的魏国)又比秦国强大,夺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很多地盘。这就是内乱加强敌,国家贫弱。秦献公接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秦献公流亡的时候八九岁,秦简公在位十六年,秦惠公在位十三年,出子在位一年左右,算起来秦献公在外流浪了大约三十年。等他回国的时候,也大约四十岁了,是一个成熟的候选人了。

秦献公因为在外流亡,常年在魏国,看到了魏国的强大,也思索魏国强大的原因,回国之后,自然有一番作为。

秦献公元年,首先免除了随葬的陋习。虽然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大臣里还是有很多适合管理国家的人才的,尤其对于一个连年打仗的国家,就算是小贵族、平民,哪怕奴隶,也是生命,是劳动力,也是战斗力。

秦献公二年,在栎阳筑城,目的是看能不能再往东边走走。东边是魏国,打仗的节奏。

秦献公四年正月庚寅,他的儿子秦孝公出生。至于秦献公流亡在外这么多年有没有别的孩子,我们就不清楚了,很可能不是大老婆生的孩子,不计入继承人范畴。

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

这里的太史儋,有人说他就是个东周的太史,也有人说他就是老子。但是因为历史一向有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这时候孔子都死了一百多年了,老子按道理不可能活这么长时间。但是考虑到老子是道教创始人,长寿也有其可能性。

我个人还是取他不是老子。是另一位很有预见性的史官。至于是不是老子的同族后人就不知道了。说到史官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作,历代君主的作为都在他们眼里,所以史官大概是最看惯历史风云、朝代更迭的人了。所以一些历史规律也在他们眼中变得不那么神秘了。

我们看看太史儋说了些什么。他说秦跟周从一体到分开(秦国开国)是五百年,五百年以后,会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统一十七年(也有人说七十七年)后,会有霸王出现。

我们捋一捋。秦国开国是周平王东迁,在公元前770年。五百年后大概是公元前270年,是秦昭王时期,这时期确实是秦国强盛时期,秦昭王也确实是霸主。之后公元前256年,西周东周都被秦国灭掉,九鼎归秦。再过个十年,秦王嬴政继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

时间看起来已经相当精确,历史长河里,十几几十年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讲,大的趋势是对的。要知道这是提前一百多年的预测。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信息共享,一切都是阅读加观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绝非一般人。

可能也有人讲,他既然知道自己母国周国要灭了,他怎么不采取点什么措施?

知道一件事的发展趋势是一回事,真正影响趋势完全是另一回事。一个史官,他很可能连自己的君主都左右不了(君主也是人,活的,还有极高的权力,周围有大票大票的人哄着他),何况历史大势呢?大势所趋,任何反抗都不过螳臂挡车。想想佛祖释迦摩尼在自己的母国被灭的时候也只能叹息,法力无边也要承认无力回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