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51章 秦本纪(十三)

第51章 秦本纪(十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楚国能进贡秦国,大概也是希望稳住西部战线,向东则继续恢复实力。能打下一片土地,低个头算什么呢?同时期的勾践(楚惠王的外公)在吴国的时候连夫差的粪便都能下得去嘴,回国后卧薪尝胆,最后不也把夫差逼死了?所以低个头而已。

秦厉共公六年,义渠前来秦国进贡,绵诸前来求援。这就有点像当年西周初期,西部国家之间有纷争找周文王解决的味道了。至于说管不管,怎么管,里面说道很多,大国总希望周围的国家都是小国,如果有大国,最好这个大国内乱不休,分裂成十个八个小国,分裂成七八十个小国就更好了。秦国到底怎么办的,我们不清楚。

秦厉共公七年,天空出现彗星。彗星在古代就指扫把星,有彗星基本讲不详,可能有兵祸,但是具体有没有,没有记载。也是这一年,楚国王子英投奔秦国。这期间楚国执政的还是楚惠王,楚惠王一边肃清国家内部,一边跟越国争地盘,也没闲着。但具体王子英是谁,我没有找到相应资料。大概是造反一派的,也有可能是楚惠王兄弟,也可能是他儿子侄子中的某一位。

秦厉共公十年,天空再次出现彗星,庶长率兵修补魏城。大概率是跟晋国打仗了,打胜了,但有点惨烈,破城之战。

秦厉共公十四年,晋国、楚国前来秦国进贡。这样看来,十三年的秦晋战争应该是秦军胜了。有人说晋国不是很强吗?六卿强过君主,六卿之间勾心斗角内耗严重,所以认怂也正常了。

秦厉共公十六年,派兵在黄河边修筑护城河,这属于东进或者北上的步伐,往东边或者北扩散实力;同时派军队二万攻打西戎大荔夺取了王城,这是向北;派兵修补庞戏城。说的白一点,就是打仗,尽量舒展腰身,地盘大一点。

秦厉共公二十年,秦厉共公亲自率军讨伐绵诸。我们记得之前秦厉共公六年的时候绵诸曾经向秦国求救援。时隔十几年,不知道是绵诸弱的可以被拿下了,还是绵诸有点不那么老实了,总之,我要打你。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在频阳设县,频阳在如今的陕西渭南,离西安不太远,很可能是跟义渠或者晋国又打起来了。晋国也不示弱,夺取了武城。武城这个地区,一直被秦晋两国夺来夺去。

秦厉共公二十四年,晋国六卿之一知襄子战败被杀,领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

说到这件事,本来是最强的知襄子带着魏韩两家打赵氏,赵氏都要亡了。结果赵氏派人游说魏韩两家说,咱们这几家,知氏最强,他没少欺负咱们三家,要是我们赵家被灭了,知氏变强了,以后不会更加欺负你们两家吗?

事实上,知氏也确实没少欺负魏韩两家。于是弱者们为了生存结成了联盟,共同干掉了最强者知氏。赵魏韩三家日益强大。

说起来,晋国不允许除继承人外的公子们留在国内,但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任用公卿,公卿们势力大了照样造反。

秦厉共公二十五年,知襄子的族人智开及其从属逃亡到秦国。

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在南郑建城。这是秦军继续进攻川地并巩固了阵线。

秦厉共公二十八年,越国派使者迎娶秦厉共公的女儿。越国和秦国之间除了楚国,还隔着大大小小若干个国家,但是这种联姻,也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的。只要实力够了,以帮扶姻亲的理由打几仗也是有可能的。

秦厉共公二十九年,知襄子的族人智宽及其从属逃亡到秦国。晋国内部的战乱还没有完全结束,知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灭光的。

秦厉共公三十二年,楚国与秦国结盟。这俩国家挨着,结了盟,都能空出手来干点别的。比如秦国,结盟第二年就征讨义渠,并且俘虏了义渠国的国王。

秦厉共公三十四年,天空出现日食,白天光线昏暗,能看到星星。同年,秦厉共公去世,葬于人里。

秦厉共公在位三十四年有两个儿子:秦躁公和秦怀公。秦厉共公去世后,长子秦躁公继位。“躁”也不是什么好词,比如“暴躁”。古人讲“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就是说这个人做事多变,烦扰百姓,粗略讲,让人不得安生,大概也是继承传统,跟手下大臣们关系不太和睦。

秦躁公二年,南郑反叛,不清楚是南郑的原住民趁着秦躁公立足未稳造反了,还是秦躁公名下的大臣被折腾的不耐烦了,总之刚即位被人迎头打了一棒子。能怎么办?打吧。

秦躁公十三年,义渠人攻打秦国,一直打到渭南。秦厉共公当年就在频阳设县,现在很可能又被人家夺回去了。打了败仗就算你是君主也不能强求别人原谅你,别人不羞臊你,自己能不能挺住也难说。反正下一年,秦躁公去世了,他的弟弟秦怀公继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