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没有到此结束。公元前807年,也就是鲁懿公成为国君后的第九年。公子括早已去世,但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却不甘心这么放弃原本属于他的王位于是就兴兵作乱。鲁国本是周公之后所以素来以礼为主,鲁武公废长立幼于礼不合,所以伯御作乱很快就得到了鲁国人的响应。
伯御与鲁人一起杀死鲁懿公后,立伯御为君。并在宫内搜寻鲁武公的儿子(伯御的叔叔)公子称,准备将他杀掉。公子称的保姆孝义保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公子称的衣服躺在公子称睡觉的地方,结果被伯御杀死。伯御被称为“鲁废公”。
据记载,公元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 ,有马变成人(不管是真正的灵异事件,还是有人可以引导了言论,周宣王的统治出现了裂缝)。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听说自己立的鲁懿公被杀,鲁国作乱(实质上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是周宣王的情报系统太落后呢?还是太忙了以至于腾不出手来收拾呢)。于是在盛怒(如果真的才知道,这十年之间该有多少事被瞒在鼓里?不怒才怪)之下兴兵伐鲁,杀死了伯御,在仲山甫的建议下立鲁武公的三子公子称为君,这就是鲁孝公。
周宣王干涉了鲁国的内政,然后一场持续二十来年的混乱过后,鲁国的继承人虽然也是被中央决定,但诸侯们的不满加剧了。之后不久,公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据说有马变为狐狸。再之后,周宣王的运气似乎更加败坏起来,公元前793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战败。公元前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但是,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
有人说,鲁废公的存在才揭开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序幕,以前周昭王死于江中,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出国。到了宣王更是开始废长立幼。曾经的先王之法已被周王抛弃的一干二净,周王不尊礼,谁复尊礼。自这件事后,诸侯多叛王命(以前也没有少不听话啊)。
这是说因为周天子们不好好修德,所以天下叛乱。
也有人说是因为周宣王在位时不遵循古法,不到千亩举行藉礼(藉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西周时期,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变为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私有,藉礼也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也不听。
那周宣王为什么不听劝呢?井田制早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周恭王时期已经开始尝试私有化,这一代代下来还没有彻底执行下去,还有人劝他遵循古法呢,而周宣王自然更喜欢对自己更有力的私有化征税政策,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至于说周朝的灭亡是天子人品不好不听祖宗的话,人品不好是有的,要是完全随着祖宗的规定统治,也绝对是过不下去的。
好了,鲁武公有关的事先放下,我们继续说周宣王。
周宣王打了败仗心里不服气,于是打算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料民。但是他的大臣仲山甫劝他说:“人口普查不能做呀。”为什么呢?有人解读说是不能再穷兵黩武下去了,天子必须爱惜百姓,死了那么多百姓,耗费了那么多资源,你还想打仗,这是不对的,你要爱护老百姓才行啊。
仲山甫实质上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人口数量天子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
确实这里有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但周宣王为什么就不听劝阻,最终还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呢?这里还涉及到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宣王战败后恼羞成怒的复仇心态,另一个就是数据的真实性。
周宣王自登基起到在执政的前三十几年,也算战功卓著,基本就没断了打仗,而且打了不少胜仗,一朝败落的愤怒和惶恐以及年岁渐老力不从心的不安很可能会让他想着再重整旗鼓;另一方面中央与各地诸侯的博弈、天子与各执政大臣(很多也是大诸侯兼职)的博弈,很可能让周宣王对手下各方势力的不信任顽固地发芽成长进而枝繁叶茂。联想到土地私有征税制度,从周恭王到周宣王历经六代天子都没有完全实施下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实在不难想象到周宣王对种种统计资料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