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长为新来的女知青举办了个简单的欢迎仪式,时间在下工后,地点在队部前的场坝。
许姜姜跟着她妈来看热闹,听说新知青来自首都呢。
首都啥样啊,她什么时候能去看看就好了。可惜这年头没正当理由,不好出远门。
她也没那么多钱啊。
乡亲们见到她纷纷打招呼,“姜姜,你也来了。”
“姜姜,最近咋都不来找我家胖妮玩了。”胖妮10岁。
“还有我家燕子,说要教你翻花绳呢。”燕子9岁。
许姜姜抚额,这就是她在鹅公井大队的闺蜜们。
“婶,我这几天跟着我奶奶学织毛衣,你让胖妮来我家玩吧。”
“姨,我家三丫也会翻花绳,改天让她俩比比。”
又是婶又是姨的,多有礼貌的女娃啊。病刚好就学织毛衣,多勤快的女娃啊。
就苗艳红那破名声,许姜姜在村里还能攒下个好人缘,不容易啊。
乡亲们围着许姜姜说说笑笑,苗艳红被挤到一旁。她也不恼,下巴高高扬起。
看,这就是她苗艳红的闺女,人见人爱。
“静一静,大家伙静一静。”场坝中间的高台上,老队长孙桂田举着喇叭喊道。
乡亲们停下说笑,看向高台。
吼,新来的女知青穿的好时髦。
孙桂田指了指身旁的年轻女子,“这位女同志,你们不少人昨天在村口见过了,她叫李秋兰,今后就在咱们鹅公井插队落户了。”
“李知青家在首都,大老远来到咱们这山旮旯,可不容易,你们不许欺负人家。”
乡亲们仔细打量台上的李秋兰。
只见她上身穿件浅蓝色的的确良衬衫,下边是半身长裙,裙子半点褶皱也没有。不知道啥面料,反正看着就高级。
脚上是一双带跟的黑色小皮鞋。
穿的这么精致,家境该不错吧,咋大老远跑他们这山旮旯来插队。
李秋兰又把昨天在村口的话重复了一遍,“以后就拜托大家了,我不太会干农活,但请放心,我会努力跟着乡亲们学习的。”
孙桂田满意的点点头,会不会的吧不要紧,最起码态度不错。
“大家伙今后对李知青要多加照顾。”
“老队长,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李知青的。”刘婆子立刻拍着胸脯道。
就你,照顾啥啊照顾。
“别回头照顾到你儿子被窝里去。”燕子妈讥讽道。
众人哈哈大笑。
这话说的,许姜姜不解。
苗艳红悄悄提醒闺女,“刘婆子就是住在燕子家前头那一户,她家6个儿子。”
许姜姜稍微一回忆,就想起来了。她病刚好,好多事都记不清了,对刘婆子一家却印象深刻。
刘家穷的叮当响,几个儿子个个好吃懒做,刘婆子又是个胡搅蛮缠的。
谁家愿把闺女嫁到这样的人家啊,刘婆子便盯上了来插队的女知青。
仗着人家不知她家底细,想糊弄个媳妇回去。
可惜,来鹅公井插队的知青没多少,女知青更没几个。
鹅公井太偏了,分派来的知青呆不了多长时间就找关系调走了。
就算没关系的,也去了离公社最近的麻车大队。麻车大队的大队长是个财迷,知青们给几个钱就能搞定他。
鹅公井这边也懒得管,只要那边肯接收,这头麻利的给盖章。
刘婆子脸拉下来,“燕子妈,你说话咋那么难听,嫉妒我家儿子多?啥时候给你家男人添个小子啊,老章家香火可不能断你手里。”
燕子妈脸色铁青,“你家儿子多有个屁用啊,一屋子光棍。”
乡亲们见怪不怪,这俩人凑到一起,哪次不吵啊,都在一旁兴致勃勃的看热闹。
“吵吵啥,都给我住嘴,当着人家知青面呢。”孙桂田头疼,警告的瞪了刘婆子一眼,又瞅了瞅燕子妈,都别给我惹事。
刘婆子撇撇嘴,不敢再盯着李秋兰不放。
“胖妮娘,先让李知青在你家对付两天,口粮大队出,如何?李同志在你家住一天,队里补偿一个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