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足球]祈祷型门锋 > 第44章 第44章

第44章 第44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过克洛普还在。

你拿了份简单的餐食,快乐地坐到了你的主教练身边。

克洛普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一边慢条斯理地吃着午餐,一边翻看着训练笔记。

与青训时期的“走训制”不同,一线队采用全日制集中训练的模式,球员们可以提前与厨师沟通特定菜单:在俱乐部用餐不仅更安全,而且所有饮食都有记录,方便教练更好地掌控球员的身体状况。

你第一次在一线队的独立餐厅用餐时,坐的正是克洛普的旁边。那时的你还有些拘谨,慢慢地吃着盘中的食物,而克洛普则一边浏览手中的比赛数据,一边不时抬头和你聊上几句。

当你吃不下剩余的食物时,你的主教练自然地接过餐盘,帮你吃掉了剩余的部分,

那时17岁的你完全被震惊到了,不过之后也就习惯了(并尽量每次都把食物吃完)。

在德国,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

许多德国人用餐时,如果有人剩下较多的食物,其他人偶尔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吃掉,或者直接分摊剩余的食物,这种习惯源于他们对“食物浪费”的高度重视,早已成为德国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一些非欧陆国家的外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你的德国同事或许会吃掉你的剩饭。

你觉得:这种极端的节俭习惯,或许是当年“五十万马克买一个面包”的历史留下的传统。

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使食物变得极其珍贵。年初,一个面包的价格还只是250马克,但到了年底,价格却飙升至2亿马克,50万马克甚至连一口面包都买不到。

尽管魏玛政府后来通过引入“伦腾马克”等经济改革稳定了局势,但那段历史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德国人的生活态度。

时至今日,德国人依然极为反感“粮食浪费”和“过度包装”。

你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克洛普聊着,不得不说,你们的small talk…内容格外深刻。

你的主教练挑着眉毛,第一次和你讨论了“战争后的巨额赔款、财政赤字和货币超发导致恶性通胀”的话题。

饥饿是一种集体记忆。

战败的二十二年后,你的主教练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他是战后的第二代德国人,他的祖父母那一代人经历了二战以及1946-47年的战后饥荒。

那场饥荒导致了数十万德国人丧生。

战后的饥饿深深烙印在德国人的记忆里,那一代人从不把食物视为理所当然,而是珍贵的资源。他的祖父母绝不会轻易扔掉食物:如果上面长了一点点霉斑?切掉坏的部分,继续食用就好了。

他和他的姐姐斯特凡妮(Stefanie)、伊索尔德(Isolde)从小就被母亲教育要吃完盘子里的所有食物,大人们常说:“孩子吃不完饭,第二天天气就会不好。”(事实上德国每天天气都不太好)

在他四岁的时候,柏林还不完全属于德国,《柏林四方协议》签署后,允许东西柏林之间有限的人员往来,柏林墙依然屹立不动。

直到他十八岁,戈尔巴乔夫成为“东部集团”(Ostblock)的领导人,他提出了“公开性”(Glasnost)和“重建”(Perestroika)两大改革政策,在这种影响下,东德内部的反抗力量逐渐壮大。

两年之后,里根在柏林墙前发表了著名演讲,那句“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深刻地影响了德国,成为推动东西德统一的标志性呼声。

1989年,你的主教练22岁,柏林墙在民众的抗议和东德政府内部的动荡中倒下,德国走向了统一,冷战格局随之崩塌,欧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就是克洛普的童年与青年。

德国曾经饱受饥饿的折磨,也曾使他国陷入饥饿的深渊,但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依旧推动着人类不断向前。

你沉默了片刻。

于是你对你的主教练诚挚地说:“所有的痛苦都会过去的。”

由于还在准备剩余的Abi考试,你最近一直在阅读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作品,也重温了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你的说法多少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熵会不断增加,最终趋于最大值。

宇宙中的总熵在持续增加,世界终将走向消亡。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所有物质的能量终会消散,直至全宇宙达到“热寂状态”——即一切归于平衡与静止,永恒的虚无成为最终的归宿。

一切的罪恶与荣耀都将湮灭于时间的尘埃中,所有物质和能量均匀分布,唯有平衡与宁静能够成为永恒的归宿,包括人类的痛苦、历史犯下的错误。

从科学角度来看,无论是热寂、膨胀导致的大撕裂,还是大冻结,宇宙最终都会陷入一种不可逆的静止和虚无状态。而人类所经历的时间尺度,只是宇宙漫长生命中的一瞬。

人的存在、挣扎、喜悦与痛苦在这个宏大背景下显得毫无意义。

……真是平静又冷峻的看法。

你毫不在意地说着这些危险的话,往嘴里塞了一颗美味的树莓。

你的主教练却在忧虑地看着你。

你一点都不像一位球员,你看起来如此孤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