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没忘记,当时之所以将珉月许给越国质子晏临,一是因为找不出合适的人选给珉月做夫婿,二是晏临有郎艳独绝的美名,和珉月在一起,有可能给他生出容颜更为出色的孙儿。
田贵妃却以为,皇帝没把话说死 ,便是松动了心思,当夜将消息递了出去,暗示田康若能搞定晏临那边,珉月改嫁的事情差不多就能成,如果还能拿出让承德皇帝心动的珍宝,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两边举动,都没能瞒过晏临特意设下的耳目。
承德皇帝本人,也向他吐槽田康想起一出是一出。
影二作为心腹,建议晏临顺水推舟。
他甚至在心里面为晏临高兴,赐婚的事情意外得到解决:“主上,既然齐国那边有意求娶,咱们何不答应了,趁机摆脱这桩婚事?”
“然后再被安排别的不知阿猫阿狗的人选?”晏临冷声反问。
影二疑惑:“可是……别的人选,处理起来,都不如珉月公主麻烦。”
“将死之人,不足为惧。”
晏临调转视线,继续看手中其它情报,不欲多言。
“主上说的是。”
影二拱手行礼,如往常般隐入书房隐蔽角落,若非绝顶高手,即使进入这间屋子,也决计发现不了除了晏临,其实还隐藏着另一人。
晏临却并不如他所以为的决心已定。
如果真如影二所说,顺手推舟同意换了这门亲事,顶多只是面子上折损些,后续会简单得多,毕竟死一个公主和死一个宗室女,对于承德皇帝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如果珉月最终嫁给田康,之后马上又病逝,旁观者稍加联想,再从中挑拨,很难不让承德皇帝怀疑田康迎娶珉月是为了报复,到时候推动舆论,又可以挑动齐国与邺国之间不和,与两国交界的越国就可以趁虚而入,从中牟利。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个提议。
晏临自己都不想承认,当听到田康想求取珉月的消息的时候,他内心第一时间而起的波澜,竟不是因为田康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和什么觊觎未婚妻带来的羞辱,而是察觉出田康真正目的,是为了报复珉月。
反正都要死,珉月公主死在田康手里价值更大。
可笑的是,他竟然生出别扭,一点都不想让田康得偿所愿。
晏临极为难得的发起了呆。
良久,他将手中的情报放下,转而看向窗外
一轮明月高悬于中天之上,月光皎洁如流水泄地,给庭院染上银霜。
他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一个说得过去,能说服自己选择不顾全大局的理由。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阴谋权宜之下,他虽然做不成君子,却也不屑于当个眼里只有利益没有道义的小人。既然珉月公主在事发后对他有维护之意,那么他投桃报李,替她化解掉这桩祸事,让她在短暂的余生里,没有什么痛苦,相对体面的离去,也就显得不那么荒谬不可取了。
几日后,齐国质子求娶珉月的事,被有心者摆上了明面。
为了求娶珉月,田康那边几乎使出了全部手段,几个大臣开始给皇帝上奏折,将珉月好一通夸,意思是一家有好女,百家来相求,当时决定将她嫁给越国质子确实草率了些,齐国质子更堪为良配。
就连一手促成珉月与晏临婚事,命中缺德的礼部侍郎陆温年,也欣然同意换个驸马人选。
反正是收钱办事,谁给的价码更高,他就赞成谁的主意。
三位阁老稳如泰山,都保持了沉默,只等风平浪静后一切照旧,婚礼继续。
直到田康拿出了和氏璧。
和氏璧,乃是天下奇宝,传为岁星之精所化,价值连城,曾为楚国皇室所有。后来,楚国为向留陈求亲,以和氏璧为聘礼,将它送给了留陈国,泗水之战后留陈国灭,这块美玉便失了踪影。
没想到居然是到了田康的手里。
想一想也合理,当年泗水之战中,既有邺军,也有听命于邺国与邺国合作的齐军,打进皇宫后烧杀抢掠的行径都差不多,被齐国人先寻到和氏璧然后藏了起来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人性自私,好东西都想留给自己。
这一下,连承德皇帝都动了心。
有大臣体贴上意,上前一步请奏:“珉月公主是陛下的掌上明珠,和氏璧是无暇美玉,以无暇美玉求娶掌上明珠,可谓是珠联璧合,诚意非常,臣认为更妥帖。”
孙阁老知道承德皇帝不可能不对美玉心动,迎合喜好,附议道,“天下至宝,有德者居之。陛下若是能将和氏璧收入囊中,必定能振奋民心,等于昭告天下,我邺国皇帝乃是天命所归之人,行天子之事,得四海人心。”
刘阁老摸了摸胡子,如往常一样,作壁上观。
“萧阁老,你怎么看?”
摇摆不定的时候,承德皇帝多少还是留了点理智。
晏临冷眼看向孙阁老,朗声质问:“孙阁老,您确定邺国得了和氏璧,就会四海归心?我记得和氏璧在楚国现世后,楚逢三年大旱,民不聊生,所以才以和氏璧为聘礼。表面上求娶公主,实际上是求留陈援助粮食。而留陈得到和氏璧后,二十余年便亡了国。此玉,到底是祥瑞之物,还是不详之物,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