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炮灰农家子考科举,在追妻火葬场文里 > 第33章 第 33 章

第33章 第 33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天五道论述题,题目类型纵横古今,主要还是围绕四书五经来传达了考官的想法。

第二日,路臣等人拿到试卷后,盖因现场十分寂静,唯有窸窸窣窣的翻卷声,故而那些个啧啧抽气异常清晰。

少年望着一张张泛黄卷子,细细观详一番,眸色一滞。

今日考试题目还是五道题,只不过从“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四海各国所同,漠北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律法,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四海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武夷国变法之初,聘用外国人而国以日强,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四海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漠北禁止天临劳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五道题来看,涉猎四海,谈及学堂、外交、变法、农政,利用四海时政考验学子的艺学之道。

以第一小题为例,路臣认为:像这种题目,可以从题目入手,搞清楚出题者的问题,由原文可以得出,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三者孰为最急策”,也就是说国民、人才、实业哪一个最紧要?

万事万物立于民,没有“民”也就没有人才和实业的存在。只有人开始从事生产劳作,才会产生人才、实业,故而他认为拥有本国万万众的“国民”才是第一急策。

故而,他作答如下: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四海各国所同、漠北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环四海而国者以数十计、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学堂者四海各国之所同重也。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今天临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

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天临以重文轻武之故,民气靡弱偷惰、谋私利不谋公益、无善良之德、视国事不干己事、无忠爱之心、专事分利、无自养之技能、末习溥通、无必需之知识。稍有解外国语言而习其事者、则相与服属外人而为之伥。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不亦难乎。

方今欲建学堂以图富强、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积习。武夷国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然窃谓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挠之、其势必不能胜。

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至於农工之业、拘守故辙、商矿之利、见夺外人。以天临人力之勤,物产之博、苟分设各学致富之道、尤可跷足而待。然兴一事必招外股、创一利适资他族、皆其民无特立之质,故利未兴而害乘之矣。

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也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