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炮灰农家子考科举,在追妻火葬场文里 > 第32章 第 32 章

第32章 第 32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本朝为了严格科举选拔过程,考试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官员进行保障,例如:有专门复印考卷的印卷官,负责监督考场纪律的监管官,还有读卷官,受卷官、弥封官等十几个官员互相监督,三个月内吃喝拉撒全在一起。

当科的具体试题或为试贴诗,或策论,或八股文,或墨经,或赋诗,内容丰富,题目涉猎甚广,既考核学子的基础知识,又考察学子的综合能力。

其中八股文以“论题相似”“以经文为命题”“对仗不必工整”“侵下文不必忌”的特点颇受广大考官的喜爱。

而要破八股文就要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论述,从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到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要连贯。起讲多用若曰、且夫、今夫等用语。入题指的是从破题过渡到全文论述部分,也就是分析问题。起股主要是指论者从正反两个方面铺设自己的观点。中股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论者的主张,一般是十几句,言简意赅即可。后股主要是对中股表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补充,以此达到论证充分,有理有据。束股指的是回应中心思想即中股,完善后股(振起全篇的内容)。大结也就是全文的结束语,多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以此达到文章抑扬顿挫的语境。

比如这次县试这几题均为八股文。

考试共五道题如下: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一题是关于镇藩,第二题破题点在“平顶西戎”,第三题关键词是“申商之实”,也就是变法,第四题意在选贤举能,第五题重点为纵横联盟,相互制衡,以夷制夷。这五道题目是论史来摆事实讲道理,与策论有异曲同工之意,也称为史论。

陆臣对第一题的理解是这样的: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

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

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

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

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

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