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南方小蛮子竟然弃契约于不顾,这么挑衅我大夏,简直岂有此理,臣请命带兵南下,踏平南蛮!”
有性子急的的武将当即站出来,却收到了周围人看傻子一样的视线。
“臣不赞同,这些年南方各部落对我大夏态度恭敬,贡品也是按时送到京城,从不拖欠,还时常上折子问候陛下,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还需要先问清楚才行。”
“能有什么误会?南蛮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老子可听说南方那些小矮子心眼多着呢,我看直接打服了再说!”武将闭着眼睛嚷嚷,旁人拉都拉不住。
此话一出,立马就收到几个大臣的瞪视,这些大臣都是江南及以南等地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普遍身高比不得北方官员,最是听不得这些武将的口无遮拦。
至于心眼多少,不好说。
“孟将军稍安勿躁,南方地形复杂,蛇虫等毒物数不胜数,贸然出兵可是要吃大亏的。”有文官摇头劝。
孟将军嫌文臣胆子小,还要再嚷嚷,被前面顶头上司瞪了一眼憋了回去,但还是不服气的瞪着铜铃一般的大眼睛。
坐在上面的夏允帝,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听着下面文官和武官的嘴仗,并没有第一时间下最终决定。
等两边将自己的想法说的差不多了,嘴上稍稍停下来的时候,沉吟片刻,才在两方的注视下下旨。
夏允帝下令,任命一名文官作为使臣,带着他的折子出使南蛮,折子中言辞激烈,要求南蛮各部落对于此次刺客一事给出解释。
文官们并不意外,今上是个守成的君主,自登基以来便重文抑武,态度偏向很是明显,这让文官在面对武将时自带高人一等。
武将们对此并不太满意,但也知道仅凭这一件事,夏国并不会就此对南蛮出兵,而且陛下都做了决定,不敢公然抗旨,也就闭上了嘴。
只是若是南蛮并不能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解释,众武将和少数文官还是会接着上奏,要求派兵前往夏国和南蛮的边境,以武力对南蛮施压。
朝堂上的决定传出去,包括卞锦程在内对这项决定并没有什么意外。
毕竟夏国已经很多年没有打过仗了,经历过前朝战争的那批人要么早已经化为一抔黄土,要么已经垂垂老矣,不止是夏允帝,就是现在的夏国人已经习惯了安逸。
就算是北方一直有外族鞑靼在,时不时的侵扰一下北方边境,但只要有镇北侯沈启这个众人心中的北方战神在,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包括平民百姓都并不会有面对战争的紧张感。
就算偶尔听到北方边境居民被钻了空子的鞑靼人劫掠甚至杀伤,也只会叹息和愤怒,没过多久就继续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可以说现在的夏国已经失去了先帝时候的尖锐,就连跟随先帝南征北战的很多武将,都已经在新帝上位后渐渐被新的武将代替,失去了军权,也失去了话语权。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夏允帝下令的当天晚上,刺客在被照料的很好,避免不小心死了没有人证的时候,当天晚上毫无预兆的死在狱中,又给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疑虑。
自然,之后去南蛮出使的使臣铩羽而归——南蛮并不承认此事,夏允帝又发了一通火,却没有其他的证据,毕竟刺客全都是夏国人样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南蛮在此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只大理寺又换了一批官员。
这是后话。
在夏允帝下旨为这件事做一个暂时性的句号的第二天,凌阁老的嫡子凌怀远带着他的孙子凌思华一并登上了侯府的大门,身后小厮手里还带了不少礼品。
父子两人上门自然是先拜访长辈,两人先去拜访了卞侯爷,以好友后辈的身份问候一番,等卞锦程接到祖父消息,跟着小厮到正屋的时候,父子俩又语气真诚的对卞锦程表达了谢意。
若是没有卞锦程的出手相救,当时那个情况下,以凌阁老的年纪和身手,怕是如何也躲不过刺客那一剑,恐怕早就…
凌阁老的嫡子凌怀远在工部任工部侍郎一职,但因为马上就要举行秋猎了,因此一直在京城外面安排主持皇家行宫的修缮一事,当时端王封王大典的时候并没有回京。
等家里的下人快马加鞭将此事传到他耳中的时候,凌怀远骇得差点从高处摔下来,连滚带爬的爬上了马,一路飞奔回到了家里,看到安好无虞的老父亲,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放下心来。
凌阁老可以说是凌家的主心骨。
虽然因为避嫌,自认为很有读书天赋,还被凌阁老亲身教导的凌怀远没能入内阁,甚至低调的只做到了侍郎的位置上,但哪怕是工部尚书或者其他部的人,也对他客客气气的,在工部工作很是舒心。
不过,不管是因为为人子孙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凌家上下都不愿意看到凌阁老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