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然,袁黎垂眸扫向骄下的女子,黑发如云,一袭白衣素雅,折腰以微步,分明没有明艳出尘的五官,也未施粉黛,可是就知不知为何一颦一笑就能动人心魄。
还有就是,她的草兔折得极好。
“我与你之间的恩怨,我可以不再计较。”袁黎轻咳一声,说得字正腔圆:“你确实比国公身旁的莺莺燕燕还要赏心悦目,若如果是你在他榻上的话,我....我不反对。”
说罢,还未来得及听到姜时愿破声疾言“我与他这辈子绝无可能”,袁黎已经轻功越过万重山,身影消融于夜幕之间。
姜时愿郁闷至极....
进入鬼市的步骤一切如袁黎所说,守关之人是为渔夫,年近五十,头发大半花白,扫了眼姜时愿脸上的面具略微颔首,道了句:“姑娘,请上竹筏。”
姜时愿坐上船头,渔夫在后挑杆划着浅浅水波,一艘竹筏夜行于缭绕山雾之间,两岸黑林中隐有狼嚎莺啼,不似人间,更似鬼境。
湖面上烟雨霏霏,空无一人,而真正到了鬼市却截然不同。东方夜放,火树银花,鼓乐喧闹不绝于耳,香烛药香弥漫四周,往来之人来自五作十行,络绎不绝,丝毫不输汴京城的繁盛。唯一不同的,这里的行人皆遵着规矩,戴着志怪奇异的面具。
听闻鬼市不同于夜市,无官府管辖,所以这里的营生与地面上的略有不同,除了地面上都买到的琳琅珠宝、百品奇货外,这里也暗里经营着兵器、毒蛊、农奴、人口。
姜时愿接连打听了四位小贩,才打听到了“白无常”。听说此人号称恶鬼投胎转世,喜怒无常,极不喜光,唯喜湿冷之地,所以他的‘阎罗殿’铺也选择到了鬼市作为偏僻的地底下。
怪哉,分明没有下雨,可姜时愿却听见雨水滴滴答答,呼啸的风声藏有中女子凄惨的哭声。
匾额上的阎罗殿已经字迹斑驳,蛛丝遍结,似乎此地已经荒废已久。
“嘎吱”,尘封已久的朱门无风自开,姜时愿摒气走入店内,屋内没有点灯,一片黑寂,夜风吹散残破的窗牗渡来飕飕寒风,碎发带着凉意拂过她有些发白的面庞,手中的蜡烛噗噗直跳,快要燃尽。
迷迷糊糊间,她似乎感觉有人已经站至她的身后,而不知何时脚旁已经多了一道极瘦的身影,那人的脚步极轻,自己竟然毫无察觉。
白无常的嗓音肖似人死之前的嘶哑无力。“还没有女子敢一个人走近我的阎罗殿,你是第一个。”
姜时愿喉间瞬间紧缩,却又只能保持镇静:“见过白掌柜。”
“既然找我,却又不知晓我的规矩吗?是想逼我动手杀人吗?”
姜时愿想起白无常极不喜光,当机立断吹灭烛火,躬身向后行礼:“晚辈冒失。”
“还算你懂点规矩,说吧,来这里求什么?我这阎罗殿专卖死者之物,你想要的,想求的,我这都有。”白无常弓着身子,踩着木梯而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动,极为骇人。
“晚辈需要两名良籍者的户贴。”
“这个好说,黄金二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可否再便宜一点?”
姜时愿她随身不过两块银艇,这还是在皇陵时变卖草药时积攒下的,来了汴京油贵米贵,处处需要花钱,久而久之,这荷包的钱越来越少。她也想赚钱营生,可惜贱籍不在五作十行之内,就意味着她根本不能寻找一个体面的营生。
白无常,人无其名,喜怒无常,听到姜时愿与他讨价,指着上方‘恕不议价’的匾额,大怒道 :“没钱来什么阎罗殿,本店不欢迎无财之人。”
话落,夜风大作,一股极强的风吹地窗牗、朱门开开合合,桌椅移位,甚至连姜时愿都不堪忍受这股强风,双眼闭合,只凭借听感,听到无数桌椅被掀飞的举动,这样强劲的风流让她身子的重心愈发飘忽,好似下一瞬就似风筝飘起来般。
艰难仓皇间,她只能躲到庭柱之后,抓紧机会道:“ 白掌柜,这两位良籍的户贴当真于我十分重要,可否允许我先赊账,等晚辈入京之后,定双倍奉上。或者,可否允许我在你手下寻份差事,以此抵消债务?”
白无常面色已经不大好看:“够了!老夫不缺伙计,只缺钱财。你若再在此妨碍我做生意,休怪我不客气。”
姜时愿愈发不能抵抗风力,即将被吹飞之际,一名靛青衣衫的小厮着急忙慌地跑了进来,神色慌乱:“白掌柜大事不好了,眼看快到亥正时分了,捡尸人这个点都还没有来,而且还联系不上了。现在该如何是好啊,要是误了贵人的正事,可就糟了....”
捡尸人?
姜时愿微微蹙眉,她还是第一次听闻这个营生....
风声一点点小了下来,白无常罕见地犯了难,阎罗殿除了出售各种市面上罕见的逝者或违禁之物,账面上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替人收尸。
所谓捡尸人,又名收尸。主要是听雇主的命令,去往指定的地点,帮雇主掩埋尸体罪证,毁灭证据,亦或者是毁坏尸体,伪造致命伤痕,帮助雇主洗脱嫌疑,逃脱官府追查等。
小厮急忙追问:“掌柜,这个任务还是金子号的任务,这背后的雇主必然是位高权重之人,我们不好得罪啊。为今之计,是得赶紧再找一名捡尸人,前往北邙山破庙。”
“你这话说得轻巧,我现在去哪找人,难不成街上随便抓一个?”白无常唉声叹之余,殊不知姜时愿已然站在他的面前,腰背挺得笔直,言辞铿锵:“我去。作为交换,事成之后,你要将我和三七二人编入正户,脱离贱籍。”
白无常诡异地笑着,松散的皮褶霎显沟壑,苍老的指尖,翻过金简:“小姑娘胆子可真大,你知道今夜是要去收谁的尸吗?””
伶仃一声,清脆悦耳。
金简上赫然纂刻四个字,沈氏余孤,沈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