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爬坡岁月 > 第100章 驾驭环境

第100章 驾驭环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得各支行自己定。”

王加根心里又开始打晃儿。凭他对赵国栋的了解,支行肯定不会落实上级行的政策。管他呢!只要给假就行,就算单位一分钱都不报销,我也自费去读。

拿定主意后,他就很坚决地报了名。乘车返回家里,和老婆说起这事,老婆也支持,但还是让他到赵国栋那儿争取政策。

“对了,妈寄来了三个书包。”方红梅边说边进房间去拿邮件。

看过书包,加根非常感动。虽然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书包里还夹寄了一封信。白素珍在信中说,书包是她一针一线自己钩的,希望他们喜欢。另外,还讲了加枝本来准备回国,后来又因为身体不好取消行程的事情。

“不过,你姐姐来信说,只要身体状况好转,她会尽快回国的。探望阔别多年的亲朋好友,看看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当然,她回国的直接原因还是看病。因为她去美国之后,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白素珍在信中这样写道,“我让马颖的英语老师把加枝在美国的通讯地址抄下来,现邮寄给你,希望你一定要给你姐写信。”

瞅着纸条上的英文字母,加根百感交集。

写什么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又好像没什么好说的。自加枝去美国之后,他们姐弟就没有书信往来。加枝这次打算回国,也没有写信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信去讲些什么呢?要是不写,母亲的要求得那么恳切,他不忍心辜负。虽说他们姐弟这些年断了联系,但王加根还是时常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姐姐一家人。收看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时,他总是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想象姐姐一家在美国的生活情景。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他甚至幻想能够与加枝合作,在进出口贸易上有所作为。现在既然有了姐姐的联系方式,就主动给她写封信吧!

在信中,王加根简单地介绍了这些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当然,也提到了方红梅和欣欣,以及他们全家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他还饶有兴致地介绍新成立的孝北县,随信寄去了一张孝北县地图,希望姐姐能够为家乡招商引资作点儿贡献。

信寄出的第三个星期,加枝回信了。

她在信里说,陪伴张德林到美国,她原本计划攻读博士学位,但上学不到一年,就因为身体状况欠佳,又支付不起学费,停止了学业。美国生活成本高,张德林为数不多的奖学金,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开销。为了生存,她只有支撑着羸弱的身子去工作。先是给一位准备到中国旅游的美国人当教师,教别人中文。后来,又到中餐馆洗碗洗盘子。最初的住房是租的。张德林放弃了农学专业,考上了美国的一所医学院,从零开始学医学,准备将来在美国当医生。美国医生的收入高,也比较稳定。张德林读书的学校距他们的租住地很远,每天早出晚归。中午饭早上从家里带去,在实验室里吃。加枝经常一个人在家,倍受孤独寂寞之苦。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里买了房子,买了小汽车,经济条件明显改善。

“我们这些年,除了打工就是读书,日子过得比较平淡。不过,寻常就是福。我们过惯了平顺、安定、清纯的生活,也喜欢在这种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安身立命。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料理家务、带孩子,闲暇也写文章,中英文的都有。没有发表,只是为了驱赶寂寞,陶冶性情。两个孩子的中国话讲得不好,我每周六陪孩子去学习两个小时中文。家里人对话,也是一会儿汉语,一会儿英语,有点儿中不中,洋不洋的味道……”

对家庭经济状况,加枝谈得很少,说他们的生活开销主要靠银行资助,治病靠医疗保险。她还说,两个孩子知道有加根这么个中国舅舅,非常惊讶和好奇。如果她回中国,很有可能把两个小家伙也带上。

关于招商引资,加枝也很感兴趣。她说,看过加根邮给她的孝北县地图,见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她感到非常亲切,很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出点儿力,作点儿贡献。她先后联系了好几家公司,有的对投资娱乐度假业感兴趣,有的对开发矿产资源感兴趣,有的对几家企业的技改项目感兴趣。美国人并不在乎工厂规模大小和公司性质,重要的是要效益好。简单地讲,就是要让他们的钱能够生钱!加枝希望弟弟多收集一些信息资料,待她回国之后再详谈……

看过这样的回信,王加根自然非常高兴。尤其是姐姐一家人的合影,他更是爱不释手。姐姐比出国时胖了,依偎在张德林怀里,双手搂着两个胖乎乎的小外甥,开心地笑着。他为姐姐生活幸福而高兴,为她在信中流露出来的热情而欣慰。根据姐姐的要求,他对孝北县的投资环境作了进一步了解,整理出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分析报告。他望眼欲穿地期待姐姐回国,一次又一次地给妈妈打电话,询问姐姐回国的具体时间。

“早着呢!”白素珍总是这样回答。

有一次,白素珍突然问加根,希望他姐给他带点儿什么礼物。说是加枝来信试探地询问过。加枝在信里讲,这些年在国外除了操持家务,就是生儿育女,一事无成。经济上暂时还比较困难,家里的汽车和房子都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买的,钱只付了很小的一部分。他们还欠着医院的账,银行的贷款也没有还清……这次回国,她难得给亲人们带像样儿的礼物。如果弟妹们有什么要求,又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是不会推辞的。

加根根本没想过姐姐给他带礼物。姐弟分别这么多年,见见面,叙叙旧,比什么都好,比什么都珍贵。谈什么礼物呢?他于是写信告诉母亲,他不需要姐姐带礼物。

几天后,白素珍又来信说,加枝执意带礼物,也有她的考虑。出国这么多年,如果空着手回来,怕外人闲话……

加根觉得加枝的顾虑也有道理。为了不让姐姐难堪,他就开始考虑需要什么。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似乎并不缺少什么。让姐姐带点儿什么礼物呢?这事把他难住了,于是征求老婆的意见。

方红梅眼珠子一转,回答:“我们不是马上要搬家吗?搬家后彩电肯定是要换的。听别人讲,美国生产的电视机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不然让姐姐给我们带台彩电回。”

“说什么呢!”王加根斥责道,“一部彩电得好几千块钱呢!”

“我们不要姐出钱!让她先垫着钱买回,我们按原价付款。对外人我们就说是她送的,这样总可以吧!”方红梅狡黠地笑着,“听别人讲,从国外自带家电产品,在规定的数量内可以免交关税,比在国内买进口货要便宜得多。”

有这规定?王加根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让姐姐从美国带台彩电回,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家里那部彩电是托金安的老婆买的。说是打了九折,便宜了两百多块钱,但买回来的第二年就出故障。不是图像不清晰,就是调不出声音,或者既没图像又没声音,完全开不了机。已经修过好几次,修理费就花了五六百块。夫妻俩之前已经商量过,等银行新住宅楼建好后,家一搬,就去买一部新彩电,把旧彩电淘汰掉。这段日子去武汉或者孝天城,他们总要到家电商场逛一逛,了解彩电的市场行情。如果能买一部进口彩电,价格又实惠,那当然是再美不过的事情。

老婆的迷魂汤把王加根灌得晕晕乎乎的。他非常兴奋,马上给妈妈写信,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信刚寄出去,他又觉得这事不太靠谱。听妈妈讲,姐姐回国买飞机票的钱都是找别人借的。她哪儿弄钱买彩电?再说,两个小外甥随她一起回,拖儿带女,肯定有不少行李,如何把彩电带回中国?他马上给妈妈打电话,说不需要姐姐带彩电了,谎称他们对国外生产的彩电不放心,还是想买国产货。

白素珍在电话里告诉他,给加枝的信已经寄走了。

“没关系的。她能带就带。万一没带回,你也不要怪你姐。”

加根想了想,又说:“那我们先把钱邮给姐姐吧!”

“没必要。邮费那么贵,而且你邮的是人民币,在美国又不能用。”

加根想不出更好的补救措施,决定还是亲自给加枝写封信,说明事情的原委,嘱咐她不用带彩电。

信寄出去后,好长时间没有收到加枝的回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