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爬坡岁月 > 第38章 竞争对手

第38章 竞争对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样看来,肖玉荣才是让王加根难堪的罪魁祸首。

肖玉荣家住邹肖村。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结婚成家到儿女成群,她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挪过窝儿。

她是独生女,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她拉扯大,送她上学读书,供她读到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她一直在家乡的学校任教。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父母也不让她出嫁,而是招了一个上门女婿。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有包办嫌疑,但肖玉荣对自己的婚姻还是比较满意。尤其是当别人用羡慕的口气谈起她,说她不用处理恼人的婆媳关系时,她脸上总是露出满足而又欣慰的笑容。

丈夫老苏在花园化工厂上班,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早出晚归。入赘之后,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庭,照顾老人比肖玉荣还要细心。有了小孩后,他还主动提出,让孩子随母亲姓肖。仅凭这一点,就不能不让人们对老苏肃然起敬。

肖玉荣在家乡的好几所中小学教过书,后来就固定在了牌坊中学。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所学校离邹肖村近,照顾家里比较方便。她是属于责任心比较强的那种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还经常找学生交心谈心,去学生家里走访,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细致入微。这些年她获得过好多荣誉: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不计其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因为工作而放弃家庭,也没有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事业生活双丰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老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所有的农活儿就落在了她和老苏的肩上。由于两人都要上班,只能起早贪黑,挤时间去种责任田。三个孩子在邹肖小学读书,虽说生活上有老母亲照料,但学习上的事情,还是得他们夫妻俩操心。

每天早晨去学校上班,肖玉荣总是肩上挑着水桶,手里拎着锄头或铁锨等农具出门。她家的责任田就在牌坊中学周边,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地里干活儿。下午放学时,她再从牌坊中学大门口的部队抽水房门口接两桶水,挑回家里备用。放学回到家里,老母亲通常会把晚饭做好。不过,吃完晚饭之后,肖玉荣还是得洗碗、清场、洗衣、喂猪、清点鸡鸭……把所有的家务活忙完之后,再来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检查家庭作业。

眼见玉荣这么辛苦,丈夫老苏煞是心疼,提出把家里的责任田退给村里,不种田了。

老苏说:“家里就妈一个农业户口,供应的粮食又不是不够吃,何必要种那几亩责任田?”

肖玉荣自然赞成,又担心母亲不同意。

果不其然,当老母亲听说他们要退责任田,立马在家里骂开了:“才种了几天田?就不想干了!我和你爸与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没叫苦叫累过。莫忘了本!现成的田地不要,掏钱去买粮食吃。合算么?你们不种田我去种。反正我这把老骨头也不值几个钱!”

老太太一骂,夫妻俩再也不敢提退责任田的话了。

直到后来,肖玉荣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老太太这才慌了神,主动提出把责任田退给了村里。

老苏还是小苏的时候,工作特别卖力,进步也快。从普通工人到小组长,从小组长到车间主任,从车间主任到如今的副厂长。一步一个脚印,两年一个台阶,如同芝麻开花节节攀升。荣升花园化工厂副厂长那年,单位给他分了一套三居室房子。夫妻俩就想把家搬到花园镇,让三个孩子读镇上的学校。花园镇的中小学都是公办学校,教学条件比农村学校好,教学质量也比农村学校高,对孩子们成长有利。他们又担心老太太不愿意,舍不得离开故土。他们私下里商量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勇气向老太太提搬家。直到那年暑假快过完,即将开始新学年报名时,肖玉荣才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征求母亲的意见。

“要搬你们搬!”老太太没好气地回答,“我一个人住邹肖村。”

夫妻俩面面相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怎么能够把老母亲一个人放在邹肖村呢?

“搬家的事,等我死了之后你们再考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要再提了!”老太太正告女儿女婿。

没办法,他们只能让那套房子空起来,继续住在邹肖村。

受母亲的影响,肖玉荣一直保持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年轻的时候,她也曾想过穿颜色鲜艳、样式新潮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儿,结果遭到母亲的训斥:“花花朵朵的媳妇,破破烂烂的姑娘。莫穿得妖里妖气的,去招人惹眼!”

老太太只允许她穿蓝色、黑色、褐色或灰色衣服,样式也是最普通、最大众化的。直到现在,她还没有穿过裙子,更别说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为人父母之后,她把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传承到下一代身上。三个小孩穿的衣服多半是她自己织布,或者从供销社买回廉价的布料,找裁缝做。家里人穿的毛衣都是她买回毛线,一针一线织成的。鞋子也是她自己纳鞋底,用布头邦鞋面,然后缝合在一起,亲手做的。只要能够在家里自己做,决不花冤枉钱去外面买——这就是她勤俭持家的原则。

在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在学习上向最高标准看齐。肖玉荣一直这样教育和要求子女。孩子们学习成绩不好,她会伤心落泪;孩子们学习上取得进步,她就喜笑颜开。家里虽然有台黑白电视机,一年上头难得打开几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怕影响孩子们学习……

肖玉荣二十岁就入了党,工作后几乎年年是先进,算得上是花园教育界的女中豪杰,而王加根参加工作才三年,从来没有带过毕业班。他拿什么去向别人叫板?

眼见本应在初三(1)班的留级生都走了,他没有强求别人返回,更没有找学校领导理论。

“你们看不上我,我还不愿意侍候呢!”

他知道,这些留级生都是有门道儿、有关系、有后台的。如果把他们拉回初三(1)班,万一明年中考失利,他没法向别人交待。弄不好,别人还会骂他误人子弟,嘲笑他没有金刚钻,又揽瓷器活。

不值当!

通常情况下,初三留级生是冲击中专和重点高中的主力军。既然都走了,王加根只能寄希望于现有学生中成绩比较好的。他盘点了一下班上期末考试的前十名,发现有六个学生的学籍在初二。也就是说,这六个学生还会在继续复读,不能作为种子选手。

与初三(2)班相比较,初三(1)班输在了起跑线上。这让王加很揪心,也很愤怒。但揪心愤怒又有什么用呢?你第一次教初中三年级,人家肖玉荣是多年把关的“老月母子”。学生家长肯定要选择让他们放心的教师呀!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个好班呢?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的怨气又消了许多。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亲眼目睹了敬文高考落选对家长的打击。农民家庭要想子女有出息,只有考学这一条独木桥。一旦被别人从独木桥上挤下来,那就没有任何指望。

正在王加根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个男生突然来找他,交给他一张纸条。他打开纸条一看,是张仲华写的:请将王伟同学安排在初三(1)班。

他火冒三丈,把纸条原封不动地退还给那个男生,没好气地说:“初三(1)班已经满员,没有空余座位。”

实际上,初三(1)班并没有满员,还有很多座位是空着的。而这段日子,恰好有不少外校的学生来插班。隔不了几天,就会有陌生学生或家长拿着领导写的纸条找王加根报到。

他的反感情绪不言而喻。成绩好的留级生都走了,又要他接收这些来路不明、摸不清底数的家伙。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碍于情面,他接纳了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是张仲华介绍来的,他坚决不收。

这个叫王伟的学生,原本是准备安排在初三(2)班,但肖玉荣从侧面了解到,王伟是驻军部队首长的儿子,吊儿郎当,身体强壮,五大三粗,不好管理,坚决不要。

张仲华没办法,就写条子让他到初三(1)班。

王加根当然也不是吃素的。

没一会儿,张仲华气喘吁吁地来了,露出一脸的假笑,要求王加根收下王伟。还说王伟看上去五大三粗,其实特别老实,成绩也说得过去。

“怎么?初三(1)班硬是个渣滓班?什么乱七八糟的学生都往里面塞!”王加根坚决不答应,“你们当领导的说话还算不算数?一直强调各班留级生保持不动,结果初三(1)班的留级生全部去了初三(2)班!现在又把这些没人要的货色塞到初三(1)班。还有没有一点儿公平与正义?”

张仲华一脸尴尬,言不由衷地解释说,留级生转班不是学校领导的意思。学生们是在暑假补课时自己坐进初三(2)班教室的。

王加根冷笑了一声,嘲弄地问:“分班是学生自由选择,还是学校领导安排?”

“当然是领导安排。”张仲华强词夺理,“可领导安排你又不听嘛!”

发现自己的话前后矛盾,张仲华又扯理由说,初三(1)班留级生太多了,要是全部留下来,教室里坐不下。

“坐不下?坐不下可以再调剂!总不至于让所有留级生都跑到初三(2)班去吧?既然明知初三(1)班教室坐不下,现在为什么又要我接收插班生?”王加根说到气头上,不管不顾了,“你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不信任我,可以不让我教毕业班!何必这样欺负人?王伟也好,张伟也罢,我也不管他老实还是调皮,既然肖玉荣不收,我也不要。不要不要!坚决不要!就是不要!”

张仲华懵了,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相当尴尬。

为挽回颜面,他批评王加根不服从组织安排,不把学校领导放在眼里,提高嗓门打了几句官腔,就气急败坏地离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