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李泽目光锐利,似锋刃透着寒芒,静默审视方世清片刻,而后以沉稳而有力的语调缓缓道来:“方世清,方卿啊,朕依稀记得你自幼丧父,五岁时兄长亦离世,家中仅剩下年迈的母亲、寡嫂和年长你一岁的姐姐,她们三人共同肩负起抚养你的重任。为了供你读书,你的母亲不畏艰辛,无论风雨都在田间劳作;你的寡嫂和姐姐则夜以继日地刺绣,换取微薄的收入以支付你的学费。后来,你的姐姐更是被聂家看中,成为聂家老太爷的第十七房妾室,这才使得你的名声逐渐鹊起。在你母亲病重时,你与寡嫂割肉奉亲,赢得了宗族乡党的广泛赞誉。你通过察举制入朝为官,成为孝廉,并最终与郑氏幼女结为姻亲。历经多年努力,你终于攀升至文华殿大学士的高位。
方卿,朕观你一路都踏着女人的血泪往上爬,依附着裙带蜿蜒而上,然而,你今日之言,却是对女子之性的全面否定,对女性之能的极度轻视。如此践踏女子,你忘记了你的母亲、寡嫂和姐姐是如何抚养你长大,供你读书的吗?她们在你心中,难道只是柔弱无能的象征吗?”
“陛下,臣非轻视女子,臣的母亲嫂子姐姐为臣殚精竭虑,抚育臣长大。臣认同女子亦可读书识字,亦可明理达义。然吾辈以为,女子读书识字,不过修身齐家之需,何足以参政议政?且女子之才智,多不及男子,即使偶有出类拔萃者,亦难以改变整体之趋势。
故吾辈之士,坚决反对女性参政。愿朝廷明察秋毫,坚守天地自然之序,维护人伦之礼,勿使女性涉足政治之事。如此则国家幸甚,社稷幸甚!”说完,他一头朝着太极殿内的盘龙柱撞去。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方世清这一举动,无疑是将自己置于了一个悲壮的境地,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男子在朝堂上的特权,女帝的登基,已经是违背常伦了,他是坚决不允其他女子再插足朝堂。
女帝李泽并未阻止他,只是静静地注视着远方,目光平静而幽深。
“陛下,微臣愿随方卿之后,以死明志!”京东道监察御史徐元站出,表明立场。
“陛下,女子参政,乃乱国之本。微臣亦愿以死谏之!”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纷纷响应,他们或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或是受方世清等人影响颇深的大臣。
女帝李泽静静地听着,她收回远眺的目光,转头俯视殿下众臣,语气坚定而从容:“今日方世清血溅朝堂,朕不仅会让史官记下他的所言所为,更要将他背后,他母亲、寡嫂、姐姐乃至妻子的付出公之于众,刻石立碑,让天下人、让后世人共同评判。让世人看看,他方世清究竟是不是一个忘恩负义、欺世盗名之辈。”
此话一出,朝堂再次哗然,众臣交头接耳,显得茫然无措。
李泽扫视了殿内其他大人一眼,语气依旧平稳而坚决:“若各位爱卿同样选择以死相谏,朕亦将一一照办。然而,朕心意已决,‘集贤令’势在必行,女子必须有参考的资格。就算诸位皆如方世清一样血溅当场,亦不能阻挡朕的决心。”
此言掷地有声,朝堂瞬息之间变得鸦雀无声,无人再敢轻易开口。女帝的目光逐一审视着下方的大臣,沉声道:“今日之事,让朕察觉到察举制的弊病,及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她的视线最终落在陆文修身上,郑重其事地说道:“陆卿,你的上疏朕已详阅,朕认为你的提议很有意义。朕决定采纳你的策略,颁布‘集贤令’,创设科举制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有识之士,不分男女,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朕相信,只要有公正的机会,女子同样能够展现出她们的才华和能力。”
说完,李泽不再言语,端坐龙椅之上,等待那些支持她、支持陆文修的大臣们站出来。
王竟挺身而出,高声表达支持:“陛下,微臣赞同陆大人之提议!女子同样能立业兴邦,凡有真才实学者,无论男女,皆应有报效国家的机会。”
陆文修乘势进言:“陛下高瞻远瞩,科举本就该唯才是举,不应受性别所限。女子亦能顶天立地,自古以来,女子在家庭、在社会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朝的农业、纺织、教育等领域,都有许多优秀的女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我想通过科举制,让更多的女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泽的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再次环视群臣,沉声道:“朕意欲废除旧有察举制度,创立科举制度,诸位爱卿,可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