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赛第二阶段赛只有两天。
3月11号到3月12号上午,进行循环赛。
16名选手分为AB两组,各自进行组内循环赛,在一天半内打完7场后,选出组内头两名。
12号下午,淘汰赛。
两组头两名共四名球员进行交叉淘汰赛,冠军获得莫斯科世乒赛名额。
童桐带给众人的震撼,正是在循环赛。
“3:0,童桐胜。”
7场循环赛结束,童桐面色如常地和对面球员握手致敬,最后一场比赛持续不到30分钟,她并没有出太多汗。
更严谨地说,童桐的7场循环赛,都没有超过30分钟。对手在她的高压进攻下,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作为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李晨晨浑身湿透,脑子在高强度运动后,甚至带着些许疲倦和茫然,她眼神复杂地握住童桐的手。
面对这位比自己小10岁,却以碾压之态赢下比赛的对手,李晨晨心服口服。
“……厉害。”李晨晨觉得,自己出了这句话,已经说不出别的评价了。
回想起刚刚的比赛,李晨晨只能称之为惊愕。
有过直通赛第一阶段赛的交手经验,李晨晨在听说和童桐分配到一组后,便早早做好了准备,没有丝毫掉以轻心。
当初的比赛打得十分焦灼,童桐以强力但稚嫩的进攻为主,李晨晨的经验和稳定性也足以抵挡。
李晨晨以为,只要这次她更认真对待,放下对小球员的轻视,比赛还是能拿下的。
可童桐的变化之大,还是超乎了李晨晨的想象。
比赛一开局,童桐进入状态的速度极快,板板加质量,超高节奏体系已经稍稍展现。
因为接球的手都在被迫抖动,李晨晨立刻提高了警惕,在保守防守战术下,尝试突破出童桐的节奏。
却只是徒劳。
对面的小孩冷着一张嫩脸,打球的力道却令人心里发颤。
球与球拍间产生的暴击声,让人不自觉屏住呼吸,旁观比赛。
李晨晨在疲于应对中,渐渐失去了对球的控制力,眼睁睁看着分差拉开,却无能为力。
最终被童桐轻松拿下比赛。
比分以3:0结束时,周围一片寂静。
童桐的成长速度堪称奇迹,而她的天赋和实力,用奇迹都不足以形容。
14岁,多少球员还在二队甚至省队挣扎拼搏,她却已经用无与伦比的掌控力,站在了主力位置的边缘,隐隐向核心球员的地位进攻。
不可思议。所有人心里默默评价。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童桐,结束上午的比赛后,已经悄悄前往食堂,吃饱才能继续打球。
因为直通赛,食堂的人不少,和春节期间空荡荡的食堂完全不同。
童桐一出现,就吸引了许多人的视线,她却没有注意,只是微微皱眉,有些为难地看着满座的食堂。
没地方吃饭了。
“桐桐。”好在这时,李胜起身招手。
他身边还有一个空位。
童桐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李胜看她乖乖坐下,也见怪不怪地去帮她打饭。
当初在省队,童桐小小一只,还有些挑食,总想着吃肉。
李胜看不过眼,便天天帮她打饭。
到了国家队,这种习惯也从来没改。只要有空,李胜就来给她搭配好饭菜,看童桐吃完。
好在童桐也是给什么吃什么的性格,但凡放在她面前的食物,就没有吃不完的。
李胜打了一盘营养均衡的饭菜,杵着下巴看童桐大口大口吃完,还没吃饱的样子,就在她空盘前又去打了一份。
童桐也很是习惯,甚至交代一句:“多点肉嘛教练。”
李胜无奈:“好,知道了。”
一队球员哪见过这场面,只比童桐大五岁的刘雯,默默看向自家教练。
老头咂咂嘴:“你要是14岁也能打赢主力,我也给你打饭。”
刘雯瘪嘴,埋头猛吃。
连吃了三盘饭,童桐在李胜的阻止下,勉强放下筷子,摊在椅子上十分舒适。
李胜看不过去,掏出纸巾给她擦了擦油乎乎的嘴。
心有余悸地看了看三个空盘,忍不住问:“好像吃得比之前多了?”
童桐抬头,眨巴眨巴眼。
“教练,我好像又长高了。”
说着就站了起来,跟李胜比了比身高。
毛茸茸的头顶,已经到了李胜鼻尖,被炸起的碎发碰到鼻子,李胜揉了揉鼻尖,将童桐的小脑袋瓜推远了点。
有点痒。
“确实长高了。”李胜推着逐渐大只的小弟子,催她出去散步消食。
童桐只好遗憾告别食堂。
下午,淘汰赛正式开始。
童桐作为A组头名,将在14点对阵B组第二名曹珍。同一时间,B组头名丁鸣一对阵A组李晨晨。
两组胜者会于15点立刻开始决赛。
而淘汰赛的赛制也从五局三胜改为七局四胜,比赛结果更添悬念。
下午13点,童桐结束消食,来到场馆开始热身。邻桌是已经热身半小时的丁鸣一。
她的主管教练就在一边陪着,而童桐却孤身一人背着包,还得临时找人陪练。
丁鸣一擦着汗,看童桐来了,笑意不达眼底地说:“希望决赛能再和你打一场。”
童桐:“那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