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心态不错。”
“确实,不骄不躁,适合大赛。”
“要我被比分反转,可能就崩了。”
“你看她,根本不怕。”
“可惜了,2比0的全胜记录没了。”
“话说早了,我看不一定。”
“怎么不一定,这丁茜明显找教练开小灶了,用的都是针对左手球员的战术,一连换了好几个战术布置,根本不是她这个阶段该学的。”
“毕竟从一队降回来,她着急也正常。”
“童桐又没学过战术,能挡住几个已经算她基础强了,想赢就太难了。”
没错,几个教练一眼就看出了丁茜操之过急的地方。
二队球员的训练其实还是在打基础,通过长时间训练,将每一板球打好,每一次衔接连上,专注基础,用硬实力战胜对手才是目的。
而研究对手,设计针对性战术,是升到一队才会成为主要训练项目。
而过早接触战术训练,对小球员来书利大于弊。太过依赖战术,会让他们遗忘基础的重要性。
可眼下丁茜为了赢一个13岁的队友,本身就有年龄优势还不够,还特意去找教练开小灶也要设计战术。
这行为不能说错,但终究不能服众。
丁茜不知道,此时的她已经被从世青赛女乒队长的位置挪出一半了。
此时她已经松了一口气,心里暗暗自得。尽管看到对面童桐还镇定自若,却笃定不过是输球前的逞强罢了。
但她不知道,童桐是真的很镇定。
大脑也在飞速旋转,那些曾经看过的世界顶级赛事的战术结构,一个个重现并解构。
化为她自己的理解。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球,丁茜越打越别扭,明明战术执行得非常坚定,为什么就是打不死呢?
每一个球,都仿佛被童桐预知到一样,眼看着在将将丢球的边缘,却都能被她救回来。
而丁茜却不自觉地落入了童桐的战术节奏中。
疲于强攻。
不知不觉间,比分逐渐接近。
“9:10”,童桐只差一分就能追平。
而丁茜绝不想拖入加分赛,她已经感觉到了体力的流失,而童桐却还是一副清清爽爽的样子。
可惜……
“10:10”,童桐追平!
“诶呦喂,这孩子真猛啊。”教练之一惊讶捂嘴。
“这心态得稳成什么样,还能追平啊。”
“就是,那些球都是硬生生救回来呢。”一个教练感慨。
却被一个资深教练否定:“不,不是硬救回来的,她是看懂了丁茜的战术,提前预判到了球路。”
“怎么可能。”有的教练笑了。
战术学都没学过,打几个球就能预判?那不是天才,那是神。
可偏偏他们不信,她却最争气。
几个教练不自觉地开始观察童桐的脚底步伐。
……她还真是快球半步,在能看清丁茜球路之前,就摆好了回击动作。
“……怎么可能?”
这句不再是质疑,而是惊愕。
她这就学会了?
“12:10,童桐1:0.”
“HAAAAA!!!”拿下第一局,童桐振臂高喝!
几个教练甚至不自觉的为她鼓掌,这太牛了!
而最令人震惊的,还在后头。
第二局开始,在没有任何教练指导下,童桐开始施展自己的战术。
应对丁茜的调动,她刻意用短球缓冲节奏,针对丁茜反手旋转衔接正手不快的弱点,盯住丁茜正手位连加长球!
丁茜在急促的呼吸重连丢数球,眼中的慌乱可见一斑,恐怕即将面临崩盘。
“这球商,也太高了。”资深教练喃喃感叹。
其他教练沉默点头。
令人嫉妒,童桐的天赋太过令人嫉妒。
比赛结束得很快,没有了战术优势,丁茜只能疲于应对童桐的强硬进攻。
“11:5,童桐2:0获胜.”
最后一球结束,童桐扭身握拳怒吼:“HAAAA!!!”
【赢了!!!!】
【我胳膊上的汗毛立起来了啊啊啊好可怕但我好激动!!】
【那是鸡皮疙瘩啊啊啊!】
【主播牛BBBBB!!!!】
【啊啊啊啊啊啊啊!!!】
直播间陷入一片狂欢,打赏疯狂上涨,高额打赏的闪光布满了屏幕!
“真是2:0全胜啊……”预言童桐赢不了的教练陷入呆滞。
“我就说吧哈哈哈。”反驳过上面那位的教练也陷入呆滞。
没人相信,童桐真的赢得如此完美。
当晚,世青赛名单被总教练整理妥当,提交上去。
男团:江楚(一单、队长)、顾德(二单)、何晨轩(三单)、凌连可(P卡)
女团:童桐(一单、队长)、丁茜(二单)、崔佳玉(三单),姜翼(P卡)
男双:江楚、凌连可
男单:江楚、顾德
混双:童桐、凌连可
女双:童桐、姜翼
女单:童桐、姜翼
世青赛最年轻小队长诞生,更别提童桐赫然身兼四项,这四块金牌的分量,足以证明她肩负的期待。